他们哪里知道,有些官员巴不得赶紧“被免职”| 大明王朝1566

大明1566里,有两个官员请过辞,也就是希望朝廷免了他们的职,一个是主角海瑞,一个是封疆大吏胡宗宪。前者是主动请辞,后者则是“引咎辞职”。今天聊一聊胡宗宪“引咎辞职”的事。

背景是大明王朝国库亏空,朝廷想出来了个改稻为桑的办法,意思是把稻田改种桑苗,再把产的丝加工成丝绸,出口到西洋赚外汇来创收。这个实验基地被定在了胡宗宪主政的浙江。

这可愁死了胡宗宪。

胡宗宪是浙江巡抚兼浙直总督,既是浙江的一把手,也统管者浙江和南直隶这个省份的军队。

从接到朝廷改稻为桑的指令那天起,胡宗宪就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他知道,无论是远在天边的嘉靖、小阁老,还是近在身边的布政使郑泌昌、按察使何茂才,都在逼迫他赶紧实施该政策,最好是越快越好。

而按照朝廷的政策,一年之内强制性将所有农民的土地全部改稻为桑,很可能会导致土地兼并,继而导致农民无粮可吃,激起民变。再加上倭寇犯边,内忧外患交叠在一起,胡宗宪作为浙直总督和浙江巡抚,第一负责人罪责难逃,不仅身家性命不保,恐怕还要留下个千秋骂名。

不仅如此,就连裕王,和以内阁大学士徐玠为代表的所谓清流派,为了搬倒严党这一政治大敌,甚至都在推波助澜,暗下授意南直隶巡抚赵贞吉不要借粮给胡宗宪,任由灾民饿死,激起民变,把事情闹大了,从而借此一举打倒严党。

胡宗宪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所以,当严世蕃逼迫胡宗宪请辞的时候,胡宗宪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严世蕃们只当是自己走了一步好棋,哪里知道正中了胡宗宪的下怀。要知道,即便是如贪得无厌的郑泌昌何茂才之流,他们一开始其实也知道,饿死一个人就是罪,真闹大了谁的脑袋都得搬家。就是因为太清楚形势的严峻性,胡宗宪才想着赶紧被免职,好远离这个火坑。

不过,至少有两个人知道,胡宗宪巴不得被免了职,好金蝉脱壳无官一身轻。这两个人,一个是嘉靖皇帝,一个是内阁首辅严嵩。当胡宗宪说请嘉靖割了他的职时,嘉靖一针见血地揭了胡宗宪的真实用意:你这是要撂挑子啊。

但大的形势是“朝廷一日不可无江南,而江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权衡之下,朝廷免了胡宗宪浙江巡抚的职,但让他继续干浙直总督的职,意思是改稻为桑这个得罪老百姓留千古骂名的苦差事允许你撂挑子,但抗倭的苦差事你还得给老子扛着。

当郑泌昌、何茂才因为胡宗宪的开缺得以官升一级,以为捡了个大便宜,又因为没有胡宗宪的掣肘而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哪里知道胡宗宪才是那个真正聪明的人。直到他们终于碰了钉子,乃至于要把身家性命搭上时,他们才幡然醒悟过来,原来,比捞钱和升官相比,平安着陆才是最大的幸福。

你瞧,这些大明的官员啊,即便是如胡宗宪这般实心用事的老成谋国者,在危及到自身真正在意的利益时,还不是想着打退堂鼓,能赶紧解套就赶紧解套。即便是贪得无厌如郑何之流,他们真正意识到了杀头的风险时,不还是想着能明哲保身就明哲保身吗?

他们当官谋的可是利益最大化,可不是为了一些屁权没有的老百姓把自己累成个孙子,尤其是当风险明显大过收益,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收益的时候,他们想的第一件事永远只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啊,当有些官员请求被免职,或者真的被免了职,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傻,没准儿他们才是那个真正的聪明人啊。

毕竟,身在第一线,掌握了那么多信息,形势到底怎样,他们怎么可能不清楚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