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此血的教训不胜枚举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此血的教训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对“为将”的要求,必须做到“智、信、仁、勇、严”,而对“将”的地位和作用,则提高到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和“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显而易见地,一个没有责任心、不敢担当的人,越是身居高位,越是危险;《孙子兵法》直指其要害之处,“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简言之,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此血的教训例子,在历史的长河上,不胜枚举。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先生;又比如因为沾上诸葛亮的名气而流传至今的马谡先生。

这两位先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目能详,无须累言。

实际上,从赵括先生的母亲将其儿子与父亲赵奢(赵国名将)的行为进行比较,即可见一斑。赵母说,“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翻译成现代语即为,“他父亲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

最终的结果就是,赵括不仅自己战死,连带四十余万赵军全部被俘,后被秦将白起坑杀;自此赵国再无一战之力,很快被秦灭亡。

马谡先生的境遇,也大抵如此。在诸葛亮出军祁山时,马谡自告为先锋去守对于蜀魏都很重要的街亭,然而马谡却又刚愎自用,自己没有本事不要紧,偏偏又固执自信,死活不听副将王平的合理建议,致使犯了兵家之大忌,导致军败如山倒;最终自己逃亡天涯。

那么,有没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呢?有的。远的不说,仅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来说,就是如此;淮海战役(国民党叫“徐蚌战役”)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而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绝对胜利,除了“将能兵勇”之外,恰恰是因为得到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道理显而易见,只有平时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非常时刻才能依靠人民群众!俗话说得好,人在干,天在看;事实上,普通老百姓也在看,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即便不说,心里也是如明镜似的。故此,才有老百姓奋不顾身的用推车来保障,从而也才有淮海战役的大捷。

在大战面前,哪怕一点点“私”都不能有,更不能玩以为聪明的“小九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