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当你受到批评的时候是什么反应呢? 郁闷、沮丧、伤心还是发怒、生气? 其实有这些反应是很正常的,毕竟这是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嘛! 所以绝大多数人在遇到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时,总是会不自觉地自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 哼! 这个人批评我就是和我做对,一定是我的敌人!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批评也是一种关爱呢? 孔子说: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真正的爱和忠,就是让对方知晓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的事例更加详尽的阐释了孔子的这句话。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文中列举了三位著名人物在对待他人批评和意见时候的态度:
子路 ,这位孔子最爱的徒弟之一,虽然有些莽撞粗鲁,但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虚心接受,并且十分高兴;
禹 听到善言,就向人拜谢;
舜 ,就更了不得了,他善于与他人一起进步,非常乐意吸取他人的优点,接受他人的是,抛弃自己的不是。 小到种庄稼、制陶、捕鱼……大到做国君,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最后得出结论: 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与人为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与人为善”有三个层次: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
第一个层次是子路的与人为善,关注自我,让自身得到进步;
第二个层次是大禹的与人为善,关注他人,被世人尊敬与拥戴;
第三个层次是大舜的与人为善,关注天下,偕同大家一起行善,一起进步。
成语“与人为善”就出自这里 ,不过意思却发生了变化。 很明显,在文中“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偕同他人一起行善做好事,而如今我们则用“与人为善”来指善意的对待他人、帮助他人。
学了本章内容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以后再遇到他人的批评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