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主题解析:多斯坚守的信仰,其实是人性的善良

《血战钢锯岭》以二战太平洋战争为题材,由真人真事改编。

医务兵德斯蒙德·多斯坚定地信仰基督教,在新兵训练中拒绝练习枪械,被战友和长官视为懦夫,遭到百般羞辱,并因此上了军事法庭,差点被判为逃兵。

但是,在争夺冲绳岛钢锯岭的战役中,多斯虽然不拿枪,却在枪林弹雨中创造了奇迹:救下75名负伤的战友。

作为讴歌英雄的战争电影,《血战钢锯岭》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杀敌硬汉,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胆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枪杀人的普通医务兵。显然,作者在宏大的战争场面背后,力求呈现一种悲天悯人式的人文关怀。

(图1:罗斯与未婚妻重逢)

战争残酷无情,以此衬托人性善良的可贵,这是导演极力想表现的主旨。

有的战争片规模宏大,甚至展现时代全景,以此来表现一个大的主题。

《血战钢锯岭》选取弗吉尼亚州林奇堡、日本冲绳岛钢锯岭以此来两个典型地点,在林奇堡展现多斯的性格养成,以此来表现战前宁静和战争血腥的对比。

在表现战争场面时,电影力求还原场景逼近真实,把血淋淋的战争不加掩饰呈现给观众。

战斗前,美国军舰上的大炮向志在夺取的钢锯岭上倾泻无数炮弹,几乎把钢锯岭夷为平地。但美军指挥官仍然清楚,即使如此狂轰烂炸,日本人仍会负隅反抗。

(图2:美军大炮狂轰乱炸钢锯岭)

果然,多斯所属营队攀上钢锯岭,遭受日军的疯狂反击,伤亡惨重,场面血腥无比:一枪爆头脑浆迸裂,尸体被炸肢体四散,负伤血流如注……

在双方交战焦灼的场面中,导演用快慢镜头不时切换,有缓有急,有全景有细节,把战争的惨烈一一呈现,令人心生震撼。

在镜头里,不仅日本兵不时倒下,美国兵也惨不忍睹,甚至敌我双方同时倒下,对面而亡。也有日本指挥官在地道里,临近失败,剖腹自尽。

在电影镜头里,敌我双方,在血腥杀戮中,都受到了同样的肉体摧残,这也体现了影片的悲悯情怀: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图3: 日军被击毙)

多斯的信仰来源于对人性善良的坚守,信仰基督教不过是其外在表现。

一个人的成长注定离不开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会造就不同的信仰,有不同信仰的人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比如美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日本在信仰神道教,在二战中表现为狂热的武士道精神。

多斯的父亲和母亲是两个极端,父亲是退伍老兵,是一战中经过惨烈战斗的幸存者。战争的创伤一直难以愈合,老多斯经常去战友的墓地吊唁,寄托情思以酒浇愁。

老多斯性格扭曲,沉浸在过去的创痛不能自拔,不时进行自我惩罚,并对妻儿打骂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多斯的母亲却很善良,对两个儿子满是慈爱,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天做礼拜唱颂歌。在母亲的影响下,多斯也皈依了基督教。

(图4:哥哥哈尔被小多斯用砖头误伤)

少年多斯在一次争斗中,失手用砖头砸晕了哥哥哈尔。所幸哥哥没有大碍,多斯为自己瞬间的暴戾而震惊,面壁时恰好看到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

因为这次误伤亲人,这四个字牢牢镌刻在他的脑海里,成为一种信念。

长大后,父亲喝醉了酒拿枪指着母亲。多斯夺下枪,指着父亲颤抖着没有按下扳机。

此刻,那个不可杀人的声音又一次想起,经过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变成了根植在心底的最高信仰,多斯决心一生再不碰枪,在他的心里,枪就是杀害生命的利器。

参军前,多斯救了一名遭遇车祸的男子,这次救人,使多斯感到很快乐,也更加对生命满怀敬意。多斯报名参军,想着去战场上救治伤员,从而实现自己的报国梦。

在新兵训练中,多斯拒绝拿枪训练,为此走上军事法庭,好在未婚妻理解他,父亲求助老战友写了封信,到法庭上用行动支持儿子,最终获得法庭支持可以不拿枪上战场。至此,多斯获得了一定的尊重。

(图5:老罗斯拿信到法庭上支持儿子)

插叙解构,舒缓压抑,表现深广的人性和宗教信仰。

在战争以外,电影前半部分不厌其烦地描绘多斯一家的生活,

多斯和未婚妻的爱情,舒缓了整部影片的压抑氛围,并因此展现了多斯性格的养成。

影片采用插叙的叙事结构,不乏美国式的乐观,在惨烈的战争叙述中,显得有张有弛,很是巧妙。

多斯初到军营时,上士和列兵的对话,有着美式的幽默,貌似火药味十足,却令人忍俊不禁,为影片增加了情趣。这令人想起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刚到军营时,也有类似的对话。

多斯的英雄形象也并不是无敌的,占领钢锯岭后,多斯因为保护战友,被炸成重伤。

(图6:罗斯受伤不忘《圣经》)

多斯躺在担架上,从缆绳上缓缓落下悬崖时,导演运用了慢镜头,并用俯拍镜头慢慢切换到仰拍镜头,令人感觉到多斯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徐徐上升。此刻,多斯的英雄形象变得无比高大。

《血战钢锯岭》在开头和结尾精心布局,内容生动饱满生动。开头提示改编自真实故事,而结尾人物原型——老兵德斯蒙德·多斯出现。英雄虽然老迈,但仍令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是主人公的原型,是钢锯岭战役中的传奇人物。

(图7:美军向敌人射击)

在无边的杀戮中,救助鲜活的生命,是多斯的最高信仰。

战斗中,美军遭到日军的疯狂反击,第一次攻击失利,呼叫炮火支援,仓皇退下钢锯岭,留下了一大批伤员自生自灭。

医务兵多斯独自一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救治负伤的战友。他把负伤的战友背到悬崖前,用绳索绑扎,送下悬崖。

(图8:多斯绑结绳索救助战友)

在信念支撑下,多斯不仅把战友一个个送下悬崖,甚至还送下去几个负伤的日军。

电影有这样一个情节显然是精心布置的。多斯救人过程中被日军发现,他无意中逃进日军的地道里,遇见一个受伤的日军,多斯下意识地拿出纱布给日军止血,并打上一剂吗啡止痛。在多斯的眼中,眼前不过是一个生命,理应受到上帝的庇护。

(图9:美军向日军坑道喷射火焰)

影片中,多斯在救霍威尔中士时被日本兵发现。即使在这样的紧急关头,他也恪守了自己的信仰。他拿起枪没有朝日本兵射击,却当做木棍做了一个简易担架,拖着霍威尔中士逃跑,中士负责向日本兵射击。

第二次进攻时,巧遇多斯的安息日,此刻,多斯已经成为战友们心目中的英雄,没有他大家不愿再上战场。多斯祷告完,比预计进攻时间晚了十几分钟,但大家信心百倍,确信能够杀敌成功,一起上了战场。

(图10:罗斯上战场前祷告)

结语

在《血战钢锯岭》中,战争得到了还原,但其内核是情怀的表达。

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忠贞,对宗教的虔诚,共同存在于这部电影中。

伤口鲜血淋漓,尸体堆积如山,炮火铺天盖地,战壕千疮百孔,战斗的场面被镜头放大,令人触目惊心。宛如地狱的战场提醒着我们,战争就是杀戮,和平多么美好。

(图11:日军诈降却投出手雷)

这也说明,正义的战争是以杀止杀,目的不是塑造英雄,战争的产生是迫不得已,只能用战争来保卫和平。正因为如此,坚守不杀信仰多斯,才有机会走向战场并证明他是个英雄。

在证明中,多斯以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证明了信仰的伟大,在拯救生命中,他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在战争中,那些人类珍贵的品质,在黎明到来之前虽然微弱,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