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在马列学院的几篇讲话
1948年,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仍沿用延安时期马克思列宁学院的名称,是后来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刘少奇兼任院长。
在担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刘少奇亲临学院几期班次的开学和毕业活动并讲话,集中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和方法。这些讲话是刘少奇多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具体要求,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坚持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
延安整风运动纠正了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主观主义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从此,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教条主义者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不愿下一番苦功去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而是一切从本本出发;经验主义者则过分看重和依赖自己的经验,拒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的学习,一切均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行事,两者都会对革命和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
刘少奇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教条主义者是跛足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而经验主义者则是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得不远,迷失方向。”有同志担心,不学是经验主义,学了又是教条主义,该怎么办呢?对此,刘少奇指出:就是要既不是教条主义,又不是经验主义,共产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他进一步指出:“要学习,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条战线的斗争。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不犯经验主义,又不犯教条主义”。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两点论中有重点,坚持两点论,还必须善于把握两点中的重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哪一个才是问题的关键?结合客观形势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刘少奇指出:“现在党内思想上主要的偏向、危险性到底偏在哪一方面呢?”“偏在经验主义方面的多,经验主义是主要偏向、主要危险。”
延安整风运动重点纠正了“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与此同时在一些干部身上又出现了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的问题。他们认为,以前不读马列,工作努力,斗争坚决,照样能当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现在不读,照样可当。这或多或少反映了经验主义者的思想认识。领导干部大多都是从事实际工作,斗争艰巨,任务繁重,严峻的客观情势使他们难以拿出专门时间读书学习理论。
对此,刘少奇指出,“我们的干部几年来做了很多工作”,“但缺点是理论修养不够,许多同志最重要的缺点就在这里”。“我们很多干部,甚至是负重要责任的高级干部,斗争经验丰富,可是理论水平不高。”缺少理论指导,缺乏理论思维,仅凭经验从事领导工作,“那就好比是只能在地上爬行一样”,“只要真正多少做过具有群众性的、在革命中起过些作用的工作的人,都懂得自己有盲目性,犯过错误”。
可见,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光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不够,还必须有普遍真理的指导才行。“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当然有犯教条主义的危险,但是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
从历史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存在部分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修养不够的问题。对此,刘少奇指出:“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现在提倡党内的理论学习,就成为十分必要。中国党只要克服了这个弱点,就能有把握地引导中国革命到完全的胜利。”
马列学院举办的最初几期,正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走向全面执政的关键时期。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就更为紧迫。对此,刘少奇提醒广大党员干部:“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
在中共中央1951年3月20日发出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也说明了刘少奇所指出的这种危险的严重性:“理论学习的不发展,经验主义倾向的存在,正是目前党内一部分干部对于党的政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工作中缺少坚定性和远见,缺少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倾向,以至功臣思想、蜕化思想的根本原因。 ”
党在学习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彻底纠正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刘少奇对于不学马克思主义行不行、少学马克思主义行不行的问题,回答很坚决:“不行”。他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的行动是受革命的理论指导的”,“马列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他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无比丰富,解决了世界上许多大的原则性问题”,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会遇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要认真学,学得好就站起来了,不爬行了;过去未想通的,现在可以想通了,眼界宽阔了,天地大了”。
领导干部积累了实际经验,又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既杜绝了教条主义,又避免了经验主义,就能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正确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就能够把握事物内部联系,掌握运动发展规律;就可以正确制定方针,灵活运用策略,工作起来会做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精”与“博”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述十分丰富,与此相关的知识也浩如烟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如何处理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与“博”的关系?刘少奇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坚持“精”与“博”的统一,“要‘博’也要‘精’”。
首先是“精”。没有艰苦独立自觉的探索精神和攻书不畏难的学习韧劲,是很难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刘少奇指出,很多重大理论和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研究过,得出了明确结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读这些书,了解这些知识”。正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去除浮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脚踏实地,认真精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学到手的不二法门。相应地,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许多课时、教材是可以精简的”,以体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和管用的原则。
据时任马列学院教育长的杨献珍回忆,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思想教育等具体事宜,刘少奇都亲自过问。在马列学院成立前,他就提出了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方案。为了体现“精”的原则,在刘少奇的指导下,马列学院在规定学员读书篇目上,有的作为必读书目,而与此内容相近、但又相对不是重点的其他相关著作则作为参考书目。比如,《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就是必读书,《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作为它的参考书;《法兰西内战》规定为必读书,《国家与革命》作为参考书。相应地,刘少奇强调,要遵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原则,刻苦钻研,精读马列主义经典篇目。
然后是“博”。所有思想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客观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的欧洲,不知晓当时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没有对欧洲地理环境等相关知识背景的了解,也难以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马列学院除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包括社会发展史、近代西方史、世界经济地理等史地的普通常识课。
针对有些学员提出为什么要学西方史的提问,刘少奇这样答复:“学西方历史是为了读懂马列主义。”“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不学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所以,“‘博’的方针是对的,因为许多同志没有看过多少书,需要看”。
为加深理解,马列学院还为学员列出了不少参考资料。在 1949年 5月学院编印的《关于学习〈拿破仑第三政变记〉的参考材料》中,收录参考文章竟达 19篇之多。为帮助学员领悟原著,学院后来又编印了《关于学习〈拿破仑第三政变记〉的参考材料(续)》,收录有关典故和材料也有 25个。
刘少奇认为,规定了的书虽然多还是要读完,紧张一点有好处。为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博”的要求,刘少奇向马列学院提出:“以后要规定每门功课学多少小时,怎样分配”,“其中几小时看书,几小时讨论,几小时写笔记”。
无论是“精”还是“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都需要专心致志。1948年,马列学院第一期开学之际,正是革命前线捷报频传,各项工作热烈开展之时。在了解学员急切要求返回工作岗位的情况后,刘少奇向学员分析形势,剖析现状,引用谚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说服大家静下心来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为了达到“精”和“博”的目的,刘少奇还要求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他强调:“读过马恩列斯的书的同志,讲给我听,我就可以不读了。这是懒汉的精神,想依赖别人。这种精神,是与共产党员的精神不符合的。共产党员的精神,是积极上进的精神、独立创造的精神。”他教育学员:“自己不进行独立的艰苦的工作,要想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主要是靠自己。听报告,听教员讲,只能得到一定的帮助,不能完全依赖听报告和教员。”在刘少奇的倡导下,马列学院学员形成了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氛围。
在“精”和“博”的方面,刘少奇堪称表率。他的书架摆满夹了许多书签便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书伴随他一生,常读常新。《政治经济学》《工人运动史》《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刘少奇也时常翻阅。刘少奇政务十分繁忙,就只能挤占休息时间去读书和思考。在行进的列车上,在进餐时,在休养的假期里,在深夜里,都留下了他埋头书本、刻苦阅读的身影。王光美曾回忆刘少奇刻苦阅读的情况说:“参加革命后他也一直坚持有空就读书,结婚后我发现他随身带的小木箱里没几件衣服,几乎全是书和文件。平时工作忙,他就利用难得的休养时间来读书。”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马克思主义是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不着眼于理论的运用,不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一味死读书、读死书,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存在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一条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放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上也同样适用。带着问题学习基本理论,活学活用,在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狠下功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也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学了理论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进一步验证和发展理论。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
1948年 8月中旬,在筹办马列学院的过程中,刘少奇亲自为第一期学员招生拟定了试题:“《我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我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识》,自拟一篇,写自己最熟悉的、了解比较深刻的问题。”一道理论题,一道现实题,反映出刘少奇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导向。
随后,在对第一期学员的讲话中,刘少奇明确指出:“学习理论,就是为了使这一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普遍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1951年 7月12日,第一期学员毕业时,刘少奇再次提醒:“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如果有些行动没有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学习就未到家,虽然学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无的放矢,需要的时候就没有了。”
他批评“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如果真到用时就没有了,就是教条主义,而用的时候没有马克思主义,可能就是经验主义。思想上是教条主义,做起来是经验主义,一个人两个主义。”说得通俗些,就是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学到的理论分析解决,马克思主义成了存储于脑海中的干巴巴教条,做起工作来最终还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办事,从而再次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
解决问题是目的,学习理论是手段,必须明确二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刘少奇强调,要杜绝一切形式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要运用理论观察、解释、处理实际问题。判断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理论水平,不能看他看了多少书,“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较高的理论。读了书,增加了一点理论知识,这只是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而处理实际问题不是单靠书本所能解决的”。要看他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否“用所学到的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并且要处理得不错。这样才叫做有了一些理论,才算在马列学院学到了理论”。
刘少奇指出:“有些人学习了两年,知道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没有真正学到什么马列主义,这是可能的。”书当然是读得多一点才好,“但不能说,只要书读得多就好。多了还要善于运用。书读得多,理论知识多,又能运用,这才是真好”。他特意强调:“在马列学院主要是学习理论,真正练习运用,还是要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运用理论,独立地处理问题和独立工作,这就是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这就说明学习有了成绩。”
刘少奇十分注重以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些要求和做法,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坚持的。
四、坚持理论学习与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刘少奇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梳理刘少奇几次开班和结业的讲话,虽各有侧重,但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却是共同点。刘少奇向来重视党的教育宣传工作,认为它是党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这就必然要求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不断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刘少奇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并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在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实践和应用,使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战斗武器和战斗旗帜”。新中国成立后,“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
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上的重要性,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说:“你们出去后要首先帮助别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现在大家学习情绪很高,党内外成百万人要学习,你们应该去帮助他们,所以你们中的大多数要做宣传教育工作,党和人民都这样要求你们,你们就应当这样考虑自己的工作,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致,而是根据党和国家、民族的需要。”可见,刘少奇倡导通过学员宣传和带动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理论水平。
刘少奇强调:“宣传工作是光荣的岗位,不愿做宣传工作是不对的,从马列学院毕业出来不能做宣传工作是没有理由的。”他还向马列学院学员介绍做宣传工作的要点:“宣传不是讲空话,而是要讲实际问题。宣传工作可以碰到很多问题,要你们说话,要你们写文章,要你们作解释,这正需要运用你们学到的马列主义理论。”
因此,马列学院连续三期学习班把学习写文章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1948年 12月 14日,刘少奇嘱咐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要学习写文章,否则你们出去工作难以动笔。”他对大家讲:“多写文章也能帮助读书。不但要学习写理论的文章,而且要注意写现实性的文章。写文章也是你们学习好坏的标准之一。”
刘少奇在马列学院第二期、第三期学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又强调:“马列学院第一期重视写文章,第二期也要重视写文章。不会的要学会,已会的要练习写比较复杂的文章。写文章也是掌握一种武器,要能够提出问题,解释清楚问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马列学院在每学期都设有作文的功课,在最后一个学期,还要求每个人结合中共党史的学习,记学习党史的笔记。
五、坚持理论学习与改造思想作风相兼顾
理论学习同改造思想作风相兼顾,是刘少奇倡导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重要原则。1939年 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演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时明确指出:“不能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互相割裂开来。”“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无产阶级立场,有助于自我思想的改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刘少奇所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没有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要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革命斗争的武器,是不可能的。”“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用无产阶级的立场学习思想理论、改造世界,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时的讲话中,刘少奇指出:“马列学院过去党的工作做得不够,支部大会只开过两次,没有搞思想作风。过去的中央党校,最初是只读书不搞思想作风,后来又是只搞思想作风不读书。现在马列学院应中和起来,两者兼有。”学员在马列学院学习也必须把理论学习同改造思想作风兼顾起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整顿思想,加强修养。
如果理论学了很多,而思想不好,作风不正,“不是更谦虚而是更骄傲了,这就说明马列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学到”。刘少奇指出:“我们的同志作风要正派,有毛病的要把毛病去掉。自己应该认识到,我们是在党的领导下,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人民。应该彻底地解决这个认识问题。学了马列主义,就要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克服掉。”
马列学院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域不同单位,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整顿思想作风,“互相了解,提意见,说老实话,这是难得的。每个人都应征求别人的意见,以便出去好注意。如果人家都讲你有某种毛病,那一定是有的,你就要接受人家的意见,这种态度是很必要的”。1952年4月,刘少奇在马列学院作报告时更明确提出:“马列学院的任务,一是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二是锻炼思想意识,提高党性、组织性。”“达不到这两条不能毕业。”
理论学习同改造思想作风相兼顾的原则和方法,贯穿刘少奇指导马列学院工作的全过程。1956年6月27日和7月2日,刘少奇两次约见中央高级党校负责人谈党校的教学工作,在回答高级党校的教学方法时说:“整了风,使大家学习得更好,出去和群众的关系会更好些。不整风,有的人住了一年党校会犯更大的错误,可能更骄傲,有理论根据了,犯错误的胆子也大了。”
1957年 2月至 4月,刘少奇进行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途中,刘少奇听到领导干部在党校学习的一些反映,有些同志到党校学习,虽然读了一点书,得到不少益处,但思想问题解决得不好,反而背上了包袱。5月 7日,刘少奇回到北京,在听取了中央高级党校负责人汇报党校学员开展整风运动情况后,他再次强调:“读书的同时必须要改造思想。”“读书必须对工作有所帮助,读书不改造思想,对工作没有帮助,就是教条主义。”
怎样才能做到理论学习与改造思想作风两者兼顾呢?刘少奇提出的办法是,联系思想实际,开展读书学习;检查个人思想,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进一步指出,“对有毛病的干部,不要舍不得批评,对原则性的问题,必须以原则对待,要尖锐地提出问题,坚持原则,弄清是非”,“对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违背人民利益的思想,是不能妥协的。对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矛盾,是不能搞调和主义的,调和主义就是非马克思主义”。
刘少奇强调:“在党校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解决思想问题,进行思想改造。学校领导在学员开始学了一个时期后,要收集一些问题,抓住几个重要问题,提到原则上,向学员清楚明白地指出来,对他们讲清道理。”同时,作为学员要“认真学习文件,联系实际,讨论问题,检查自己的思想”,并“联系个人思想问题,认真进行自我批评”。作为一个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讨论中也要互相批评,彼此熟悉的同志,更可以进行同志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批评”。
在刘少奇看来,学习和整风是一对矛盾,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得到位,处理得圆满,才算完成了任务,“力求两不误,既读了书,又整了风”,“只读书不解决思想问题,不整风,就是教条主义;只整风不读书,就可能犯经验主义”。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
他指出,共产党员改造思想的重要方法,就是“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就是要“仰望这些创始人的伟大人格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质,而在革命斗争中认真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去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因此,理论学习同改造思想作风相兼顾,才是正确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项永恒课题和基础任务。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而怎样才能通过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呢?刘少奇提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