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地排车的旧事

文 | 王强

前几日在大街上看到一中年人拉地排车卖蜂窝煤,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地排车俗称大车,车体用木头制作,橡胶或木制车轮,构造简单,使用方便,适合短途运输,在交通工具不甚发达的年代,是一种非常便利的运输工具。在青岛市云南路还保存了一段全国独一无二、有岛城特色的“地排车道”。70多年前,它曾是进城地排车的专用通道。它的重要性在当时可见一斑。

我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它是在1995年。这要从父亲开蜂窝厂说起。那年父亲在东八里洼的一处垃圾场租了几亩地,开办了蜂窝厂。由于当时不懂技术,就找了合伙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买蜂窝煤都使用煤券,必须得去国营公司的煤店。舜玉路西头路南原有一家,现在已不知所踪。目前二七新村还有一家国营煤店,隶属于济南燃料总公司,编号001,应该是最早的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票券也就淡出了市场。

大伙都说,父亲的蜂窝煤店,价格便宜,关键是耐烧。周边来拉煤的络绎不绝,那当然是后来的事了。煤店开业初期,为了找到销路,要有人出去卖。父亲和合伙人是老板,肯定不能去。合伙人姓孙,比父亲大十岁,他的儿子比我大十岁,叫孙大成,那年我十五岁。老板不能去,那就两个儿子去。我们俩一开始也不愿意去,但是说卖了钱归我们,就硬着头皮,拉着地排车,到周边几个村子卖起蜂窝煤。

大成负责驾辕,我负责拉襻,两个人摆弄一辆地排车,一天下来手上磨起了泡,肩膀上的皮都带有血印。当时就想起了父亲当年一个人用地排车拉石头的情景。

我第一次接触地排车,是在5岁时。那年家里养了几头猪,主要喂酒糟和糠。那时候喂泔水是好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说喂泔水不好,其实,不是泔水不好,而是原材料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去堤口路附近的一家酒厂拉酒糟,其实就是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那股酸中呛涩的味道很是难闻。

中午草草吃过午饭,我就坐在地排车上,与父母一同去酒厂。去的时候,基本都是下坡,等我一觉醒来就到了。母亲让我在门口等着,他们进去装车,见父亲给门卫点着头哈着腰,还递着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就看到满头大汗的他们吃力地拉着车出来,轮胎看起来变瘪了。他们一个驾辕,一个拉襻,我在后面推。母亲说,不要抬头,只看地下。那一天,我没坚持到最后,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把酒糟和我一起拉回来的。后来,我再也没去过。

我刚出生那年,家里的生计全靠父亲用地排车拉石头,每天从东八里洼拉到北园,一车10块钱,两天拉5趟。听父亲说,拉一趟要过两个坎,这里说的坎就是上坡。第一个叫小山坡,地处西八里洼村,就是现在的七里山路东首。原来坡度比较大,距离短,卯足了劲,走S型勉强可以上去。第二个坎就是天桥,到这里一个人一般是上不去的,需要找一个拉套的,给个三五分钱,就能拉上坡。下坡也得需要往后使劲拽着,坡度长,惯性大,一个人吃不住劲。父亲说,当年送下石头后,最爱吃的就是饭店里卖的一毛钱一碗的大杂烩,其实就是别人吃剩下的菜合起来,热热。当年,父亲狠了狠心,用拉石头挣来的两百多块钱为我买了一台企鹅牌的落地扇。

去年夏天,家里的空调坏了,我把和我同岁的风扇找出来,打开开关,它依然默默地摆着头。(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感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