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寄生虫》
我们从一幕镜头里
生生扒出了整个韩国的饮酒文化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鲜廉寡耻跨阶级
你就给我喝这个
???
斩获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继续以王者姿态横扫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一举拿下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重量级奖项,这不仅创造了韩国电影征战奥斯卡的历史,也创造了第一部非英语片拿下最佳影片的奥斯卡历史。
虽然编辑部众人很早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了,但大家因为着重关注剧情走向而忽略了很多细节。
这不,在二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作为剧情转折点的雨夜这一幕剧中,
朴社长“珍藏的”威士忌,成了基宇一家四口短暂“变身”富人阶层享受的战利品
暂停在这个画面,编辑部里嘴特碎的哥们突然一拍大腿——“不是吧,鲜廉寡耻的跨了几个阶级,到头来就给我喝这些?”
看到这里怕是有人要骂我们了
“呵呵,你们心气儿倒是高,加起来一万多块的两瓶皇家礼炮你们看不上哈?三千多的百龄坛你们看不上哈?”
【《寄生虫》酒单一览(威士忌部分)👇】
是是是,酒都是高级酒,但也都是量产级别。
联想到朴社长价值1.28亿人民币且品味不凡的那所豪宅,为啥宅子里藏的威士忌……会有一股浓浓的,“商务宴请送礼风”?
虽然这些威士忌确实价格不菲,(尤其是皇家礼炮二连发),但是总有一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往上巴不着收藏的边儿,往下在资深威士忌爱好者的眼中又缺了几分稀缺性与独特性。
当然啦,我们国内威士忌爱好者,5年前就已经过了追捧芝华士、百龄坛等商务大牌调和威士忌的风潮,并且已经被各品牌单一麦芽威士忌“养刁”了口感。
反观电影里的威士忌收藏,没有一瓶18年以上的优质单一麦芽威士忌打底,唯一的一瓶单麦——格兰菲迪15年也是普罗大众都喝得上的口粮酒(400块)
着实让人感到有些违和。
连国内水剧都能拿山崎彰显阶级品味,这部亚洲史上第一步冲奥成功的电影,在威士忌方面也太不讲究了吧。
不过,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韩国市场有“反骨”
寸步难行威士忌
跟全球市场的欣欣向荣不同,韩国的威士忌市场就跟长了“反骨”一样。尤其是苏格兰威士忌市场,从2002开始,就一直呈现下滑状态。
2019年韩国威士忌市场份额统计
抽样调查显示,6.49%的受访者表示近三个月没有喝过威士忌
苏格兰威士忌,在韩国整体威士忌市场中占比40%左右,并且面临着连年紧缩的局面,这些年来总销量已经下降了75%左右。
目前这块市场被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艰难的分割着。
保乐力加在韩国市场重点投放的是一款叫“帝国”的调和威士忌,曾经是顶级威士忌品牌,但目前销量有所回缩
帝亚吉欧早在1996年就为韩国市场量身定制并连年投放的,则是我们更为眼熟的温莎威士忌(原酒来源于苏格兰的Royal Lochnagar酒厂),在韩国的知名度也是不小。
不过目前,这两款打主力的苏格兰威士忌面临的形势都不容乐观,2019年,保乐力加宣布出售“帝国”品牌,而今年刚开年,帝亚吉欧也关闭了在仁川的装瓶厂。
另外一家规模不小的苏格兰烈酒公司Edrington直接宣布,将在今年三月直接停止在韩国市场的运营。
总之就是——难
市场不景气,导致韩国市场上威士忌的选择相对有限,以大品牌调和型为主。
虽说近几年,更加精细的单一麦芽消费量也有缓慢上升的势头,但是还局限在十分小众的圈子之内,颇有些“寸步难行”的味道。
市场与消费者相互作用,造成了如今的现象——韩国威士忌消费者的动机并不在于风味,而是这瓶酒带来的社会等级感。
韩国市场威士忌关键销售渠道之一:酒托
而极端传统的销售渠道,又使得苏格兰威士忌在韩国的销售主场集中在卡拉OK,酒吧,以及商务宴请,应酬送礼这些社交领域,价格稍高一些的威士忌,便成为了老板们标榜社会阶级的身份标签。
因此无论在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韩国,威士忌通常出现在在价格奇高的风月场所,或者商务谈判的场合里。Premium级别的威士忌甚至经常被加在啤酒里,做成一杯Boilermakers(煤矿工人)的鸡尾酒,类似我们喝的深水炸弹。
可见在韩国,即便是上流社会,也远远谈不上威士忌文化的形成,这时候,如果电影里朴社长的藏酒尽是麦卡伦fine & rare 或者羽生扑克牌,那才真是脱离生活实际呢!
老板们喝商务款的威士忌,反观平民阶层,我们无论在电影,还是在韩剧里,看到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平头老百姓要不然喝啤酒👇
《寄生虫》的获奖,顺便带火了韩国平价啤酒Filite
再不然,就是喝烧酒👇
韩剧粉都有心得:流水的老公,铁打的烧酒
确实,对于韩国的普罗大众来说,便宜顺口的烧酒才是王道。毕竟,烧酒的消费比例,占该国所有酒水饮料总消费的98%啊。
朝鲜半岛蒸馏史
民族大义共烧酒
韩国每年15岁以上的人均酒精摄入量可达到12.3升/年,世界排名17位,在东亚各国中可以算傲视群雄。他们喝的,绝大部分都是烧酒。
韩国人独爱烧酒的渊源从何而来?那我们要回溯时光,从朝鲜半岛的蒸馏史讲起了。
13世纪前,朝鲜半岛人民喝的通常是一种叫“马高丽”的浑浊低度米酒,用米,水,和一种叫nuruk(类似于酒曲)的野菌发酵而成。
后来由于蒙古人的侵略,才得到了蒸馏技术,“马高丽”进化,形成了现代烧酒的雏形。
但是在当时因为粮食并不如当今社会这么充足,烧酒的生产代价相当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很难接触到。在朝鲜半岛当时烧酒的地位,和如今在韩国的威士忌地位相似,是权贵的专属,即便皇室下了禁令也无法断绝。
史料记载,“朝鲜半岛的权贵们将他们的财富浪费在丝绸和烧酒上面,”,“一支由至少一位将军领导的军队,他“和烧酒一起放荡……召集妓女和手下的指挥官,夜以继日地喝酒。””
再后来,20世纪初,日本殖民者通过征税和定罪的方式,将朝鲜的蒸馏产业抹杀了95%以上(1916年的时候,朝鲜半岛有将近28000多个蒸馏酒生产商,到1933年,只剩下了430个。)
殖民者的压迫将饮酒一事变成了反殖民抵抗的象征。当时在首尔著名的韩国大学,会有激进的学生聚集日本警察局门口,喝上一桶“马高丽”直到呕吐,且高声大喊“恶心的日本狗!”之类的话语。以此明志。
最后,时间到了1965年,刚经历过内战的南韩因为粮食产量不足,颁布了“粮食管理法”,“蒸馏式烧酒”从此便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以木薯,蔗糖,红薯为原料制成酒精,且在水中稀释而制成的“现代式烧酒”。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在平民百姓中流行起来。
综合来看,烧酒对于韩国人民,不仅是代代流传的传统习俗,其中也包含了民族情结与精神寄托,再加上度数低,适口度高,自然是霸占了国民饮品NO.1的地位,无怪乎外来的洋酒难以立足了。
世事无绝对
威士忌出路是“低度”
所以,威士忌在韩国市场真的就只能寸步难行,黯然退场了吗?
非也,毕竟世事无绝对。
在韩国,现代烧酒的生产并不像波本,苏格兰威士忌,干邑白兰地一样有明确的法律限制。因此,低端市场的便宜烧酒几乎都是食用酒精兑水再调味而成。
在酒类消费日渐精细化的今天,这就给看似封闭的韩国酒类市场,留出了新事物进入的空间。
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威士忌的独特探索——这种探索络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说是独一份了。
之前说过,苏格兰威士忌在韩国的威士忌市场中只占40%的份额,那另外60%属于谁?
属于“韩国威士忌”呗。
2009年,釜山成立了一家名为“Golden Blue”的蒸馏厂,生产一种特殊的“韩国威士忌”。说是韩国威士忌,但实际上也就是从苏格兰进口原酒然后在韩国装瓶的调和型威士忌。
单论这点,韩国可比不上他们北边的邻居
在顶着欧盟制裁的情况下,朝鲜在去年5月,就已经可以自行生产威士忌了(今后有空可以详细聊聊)
总之,在威士忌市场已经萎缩了多年的韩国,像Golden Blue这种威士忌的销量却是每年都在上升,在2018年的时候,超过了传统威士忌在韩国的销量,如今更是占据了市场大头。
究其原因,与传统的巨头像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不同,Golden Blue用了一套截然不同的打法。在预测和适应韩国饮酒者的喜好变化方面,他们始终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
他们避免将目标锁定在传统风格的韩国威士忌饮者身上。相反,侧重于寻找新的客户群。
虽然自称“威士忌”,但是他们不仅不用年份,以及“苏格兰正统血统”来包装自己,反而走出了一系列骚操作路线
Golden Blue 的酒精含量仅有36.5%,比韩国大众早已习惯的烧酒也仅高个十多度,瞬间拉近了威士忌作为高度烈酒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此外,它价格低廉,包装新潮,种种打法使得他们的产品被许多以前不愿意尝试威士忌,或是被威士忌的大名所镇住的人群中广受欢迎。
你问为什么这么“大胆”的革新能在韩国市场发展起来?因为Golden Blue背后的集团是乐天酒业啊——韩国第二大酒类集团。在被寡头控制的市场中,能给新产品足够的推广资源和试错机会。
当然啦,Gloden Blue也没少遭受竞争对手的炮轰质疑。毕竟连苏格兰威士忌法定的40度都不到,常被批评为“伪威士忌”,不标注年份的做法,也被解读成“为低劣品质遮羞”的行为。
但是嘴上骂着,身体却很诚实,眼瞅着对方销量一路走高,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也纷纷加入到“兑水”的道路上来,推出了低酒精的酒款,如此一来,韩国市场就出现了世界上独一份的品类—— 低度威士忌(Low ABV Whiksy ),通常指酒精度在35%~36.5%的威士忌。
在低酒精度,高时尚度的健康饮酒风潮之下,而这些低度威士忌,很快吸纳了全新的受众,成为韩国市场洋酒品类中挑大梁的酒款,也在烧酒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上,打出了一片稳定的生存空间。在更远的将来,能被吸纳进世界威士忌的版图中,也未可知。
说起来
东亚三国对于威士忌的态度各不相同。
日本最适应西方主流审美,对洋酒的价值体系全盘接受,且能够通过百年的精细钻研,硬是在别人的领域做到数一数二。
韩国是寡头经济,为数不多的垄断者争夺着本来就不大的市场蛋糕,外来者插一脚难上加难,只能在头部企业的支持下搞搞顺应时势的小范围创新。
咱们中国,似乎两种特点都占一点,一方面,我们有着日渐成熟的洋酒文化精准受众与更加开放的酒类市场,另一方面,年轻饮酒者近年来的大幅增长也在推动着烈酒行业的改革创新。不过,依旧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让世界看到成绩。
这么说来似乎不止威士忌,其他方面,也是这个理儿。
《寄生虫》世界范围内带火了Filite啤酒和农心拉面
但是对于皇家礼炮和百龄坛
依旧表示“带不动,带不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