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是四代列侯,自己又从科举出身,进士及第,位居一甲第三名,是堂堂探花郎,“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读者看到“盐”就自动把“巡盐御史”定位为肥差,认为林如海死后必留下巨额财产。
那么,“巡盐御史”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官?算不算肥差呢?
半遵古名的兰台寺大夫,其实就是御史。
为了模糊朝代,作者曹雪芹可谓煞费苦心,在地名、官名等方面放了不少烟雾弹,让人无法对号入座。比如林如海的“兰台寺大夫”,就是个明清都不存在的官位。据脂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待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所谓“半有半无、半古半今”,意即官名为古制,官位却是今天实有其事。说白了,所谓“兰台寺大夫”,其官阶和职责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御史。
“兰台”,最早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宫殿名。楚国,即屈原的故国,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在屈原的笔下,君子如兰,因此,“兰台”即有君子台之意。
到了西汉,兰台成为了中央档案典籍库,是最有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史官的办公场所。
到了东汉,兰台变身为御史台,据《文献通考》记载:“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
“御史”并非西汉才有,其实西周时期就设有此职,即相当于史官,随时记录君王的言行。秦汉时期,御史兼有纠察之任,即监察和纠正官员的言行,相当于纪检委。
之所以让御史来担此重任,还是因为“君子如兰”。能当御史的,都是通过科举提拔的读书人,没后门可走。读书人就该拥有兰草般的君子之德。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所以才有资格监察别人。
御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见谁不顺眼就可以上折子告状,连皇帝的事都能管,大到为官不正,小到夫妻不和衣衫不整等,都可以管。这些被御史告状的官员还不能记仇,因为这是国家赋予御史的职责。
根据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来看,他当时的官职应该就是都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
这个职务完全靠拿死工资,没有捞外快的机会。因此,林家的财务状况不佳,其生活标准还不如贾府的三等仆妇。
巡盐御史是临时性的职务,以御史身份专司盐务监察之责。
原文说林如海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即被皇帝亲自点名任职,专司盐务。这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奉命出巡盐务的称为巡盐御史,奉命出巡漕运的称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称为巡按御史。
这是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品级依然是正七品,但权力非常之大,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带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的,指的就是这一职务。
据《明史》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因为是代天子巡狩,所到之处,犹如皇帝亲临,可见十分威风。
但是,因其职责是整风、肃贪,是个得罪人的岗位,风险系数也很高,小则丢官,大则丢命。
坐在这个位置,容易往两个方向摔倒:一是收受贿赂,与盐政官员同流合污,对他们的贪污行为视而不见,并把劣迹谎报成政绩,欺瞒皇上。二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因此而得罪盐政官员,引来杀身之祸。
从林如海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来看,应该是他在当监察御史时,官声不错,因此才被皇帝信任,委以重任。这就说明,他不会与盐政官员同流合污,而是以刚正之身,严格履行职责。
但是,盐政官员都是些老江湖,作为学院派的林如海想要对付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这正是他必须把林黛玉送走的主要原因:他实在无法分心照顾病弱的幼女。
当然,如果不愿意接受贿赂,巡盐御史也不是肥差,其工资还是按正七品的标准领,没有外快。而且越是担当如此重任,越需要洁身自好,不给不法分子投机钻营的机会。
明律规定:““御史犯罪,加三等。”如果林如海有不法行为,一旦被揭发,下场会很惨。原文说林如海是病死的,应该就是在巡盐过程中耗损太过而早衰了。
由此也可得出结论:林如海逝后,确实没什么财产了,七品官当了那么多年,如果不贪,光靠那点死工资,养家都困难,何况林如海还有几房姬妾要养。这就应了林黛玉的“草木之人”,相比四大家族的奢华生活,林家连小康都算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