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吕波歌到神武纪元,日本战车命名的门道还真多!

九七式坦克为啥又叫奇哈?近代日本陆军坦克命名规则小考

(温馨提示:本文约6000字,配图31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玩过《坦克世界》或者《战争雷霆》外服的玩家,应该多少会对日系坦克那奇怪的英文名印象深刻,比如九七式中型坦克称为Chi-Ha(音“奇哈”),九五式轻型坦克称为Ha-Go(音“哈狗”)。为什么毛子们不像中系坦克一样用“Type + 数字”的方式来称呼日系坦克呢?这些代号又有什么含义呢?日本坦克的命名又遵循怎样的规则?这些问题还要从近代日本坦克发展史中寻找答案。

■网游《战争雷霆》中的日系坦克科技树,采用拉丁字母的型号名称。

战车西渡东瀛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武器,坦克在一战中闪亮登场,极大地刺激了各国的军界精英,深刻影响了两次大战间的陆军建设,远离欧洲主战场的日本也不例外,派驻欧洲的日本观战武官们将坦克作战的信息迅速发回国内,使日本陆军高层意识到未来战争将向机械化方向转变的趋势。向来善于“师夷长技”的日本很快向英法求购坦克加以试验和研究,主要型号包括英国的Mk IV型、“赛犬”Mk A型和法国的雷诺FT-17型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将坦克称作“战车”(日文:戦車,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队受此影响也采用这种称呼),下文在涉及日本坦克的具体型号或部队编制时使用“战车”一词,但在表述武器种类时仍用“坦克”一词,请注意区分。

■一战后日本从英国引进的Mk IV型坦克。

一战后各国民众普遍厌战,国际上和平主义思潮泛滥,日本国内也处于民主之风盛行的大正时代,社会上要求裁减军备以增强经济建设的呼声高涨。在这种背景下,日本陆军于1925年推行了“宇垣军缩”,裁撤4个常备师团。军队规模的缩减意味着对兵员质量和装备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约的军费被用于装备研发方面,从而有力促进了日本坦克技术的发展。

■日本陆军早期装备的英制“赛犬”轻型坦克。

1925年5月,日本陆军在福冈成立了第1战车队(后更名为战车第1大队),隶属于第14师团,同时在千叶的陆军步兵学校也组建了战车教导队,这就是日本坦克部队的肇始。与当时世界军界对坦克的普遍看法一样,日本陆军也将坦克视为步兵的支援武器,并将坦克划分为两种:重量10吨以下为“轻战车”(轻型坦克),以FT-17型为典型;10~20吨为“重战车”(重型坦克),以维克斯Mk I型为代表。

■日本陆军也从法国购进了著名的雷诺FT-17型坦克。

与坦克部队的组建同步,日本坦克的国产化也被提上日程。虽然当时日本与欧美列强还维持友好,但考虑到未来日本在亚洲的不断扩张必然要与西方交恶,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必须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在坦克部队成立不久,陆军技术本部就与陆军大阪兵工厂合作展开国产坦克的研究。大阪兵工厂于1927年推出了一台18吨的样车“试制一号战车”,外观上带有浓重的英式风格,小而多的负重轮,炮塔前方有独立的机枪塔。

■1927年由大阪兵工厂制造的“试制一号战车”,全重18吨,装备57毫米炮1门,7.7毫米机枪2挺,最大速度20公里/小时。

日本陆军将“试制一号战车”与从英国订购的重11.5吨的维克斯C型坦克进行了对比测试,认为“试制一号战车”过于沉重,但防护性能不错;维克斯C型机动性好,但装甲薄弱。如果能将两车的优点结合起来,足以研发出一种满足陆军需求的国产制式化坦克。在上述技术反馈的基础上,大阪兵工厂继续推进国产坦克的开发。出于保密需要,日本陆军首次对本国坦克的命名做出了规定,新坦克的研发代号确定为イ号战车(I Go,音“一狗”),而这个名称的确立就要涉及到本文的主题了。

■英国维克斯Mk C中型坦克,属于维克斯公司推出的外贸型坦克,日本也有购买。

从古歌到纪元

要弄清日本坦克的命名规则,首先要了解日本语言的一个基本概念:伊吕波顺,即日文假名的排列顺序,以日本平安时代的一首和歌《伊吕波歌》为基础,将当时的47个假名(包括部分现代日语弃用的古代假名)以不重复的方式写成有意义的诗句,后人就把这首和歌的假名顺序记录下来,作为学习假名的辅助手段,从而形成了类似字母表的顺序,称为伊吕波顺,这与中国的《千字文》差不多。

■伊吕波歌自古以来被当作学习日文假名的辅助工具。

伊吕波顺不仅是学习日语的基础,同时也是日本人在生活中常用的记录顺序的方式,比如近代的日本字典都是按照伊吕波顺来编制索引的。近代日本军队对装备进行命名排序时也会用到伊吕波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伊吕波顺的的前十二个假名,即《伊吕波歌》的第一句话:

イロハニホヘト、チリヌルヲ

用罗马字(拉丁字母)来表音就是:

I-Ro-Ha-Ni-Ho-He-To,Chi-Ri-Nu-Ru-Wo

大家可以把它看做是天干地支一样的排序,就像甲乙丙丁或1234,伊吕波顺的假名与阿拉伯数字的对应关系如下:

近代日本军队使用伊吕波顺记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海军的潜艇命名:排水量大于1000吨的大型潜艇命名为イ号潜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伊号潜艇;排水量500~1000吨的中型潜艇命名为ロ号潜艇,即吕号潜艇;排水量在500吨以下的小型潜艇命名为ハ号潜艇,即波号潜艇。明白了伊吕波顺,日本坦克的命名也就易于理解了,イ号战车就是一号坦克的意思。虽然对于熟悉日本语言的情报人员来说要参透其中的意思并不难,但如果对方不了解日本文化恐怕就有些难度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密作用。

■日本陆军第一种制式国产坦克:八九式中战车,装备57毫米炮1门,6.5毫米机枪2挺,最大速度25公里/小时。

1929年,イ号战车研制成功,列装部队,成为日本陆军的第一种国产制式坦克,同时获得了正式的制式名称八九式战车,由于早期型号重量为9.8吨,最初被列入轻战车种类,那么这个八九式又从何而来呢?这就要了解一下日本特有的纪年方式,即“神武纪元”(简称“皇纪”或“皇历”)。这种纪年方式以日本古代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登基的年份为元年,按照这部书的说法,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登基,从而开创了“万世一系”的天皇家系。不过,日本在中国隋唐以前的历史基本上杂糅了太多的神话色彩,可信度不高,因此这个纪元的准确性也无从谈起,但为了展示本国历史的久远,日本人乐于使用神武纪元。按照神武纪元,1929年是神武第2589年,于是日本陆军就选取年份的后两位数字将イ号战车命名为八九式。

■日本古老的历史典籍《日本书纪》,记载了神武天皇建国的历史。

虽然神武纪元早已存在,但被用于命名军事装备却是昭和时代才出现的。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军队的武器命名采用年号纪元法,即按照武器定型装备的年份对应的年号命名,比如国人熟知的“三八大盖”定型于1905年,即明治38年,因此称为三八年式步枪,还有俗称“歪把子”的十一年式轻机枪定型于1922年,即大正11年。进入昭和时代,日本陆海军都开始改用神武纪元命名武器,以避免在年号纪元数字相同时造成型号混淆,比如在1936年(昭和11年,皇纪2596年)日本陆军列装了一款新型轻机枪,按照年号纪元法又是十一年式,这样就与大正年代的轻机枪重名了,因此采用神武纪元法命名为九六式轻机枪。日本海军著名的零式舰战、九九式舰爆、九七式舰攻都是按照神武纪元法命名的。除了避免型号名称重复混淆外,采用神武纪元也是昭和时代日本民族主义膨胀心态的体现。

■十一年式轻机枪(上)和九六式轻机枪(下)分别定型于大正11年和昭和11年,因此采用不同的命名方式以免混淆。

步骑门户之争

回归坦克命名的话题,在八九式坦克列装的同年,大阪兵工厂在“试制一号战车”之后推出了“试制二号战车”,经过测试改良后在1931年(皇纪2591年)成为“试制九一式重战车”,由此可见神武纪元法也被用于命名装备的暂定名称,但伊吕波顺命名法也继续沿用,日本陆军希望在“试制九一式重战车”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制式坦克,并赋予ロ号战车(Ro Go,音“洛狗”)的代号,即二号坦克。受到西方“多炮塔神教”的影响,日本技术人员搞出一型双炮塔重型坦克,于1935年(皇纪2595年)正式定型为“九五式重战车”。但是,这款重型坦克在中国东北的测试表明,相当笨重,造价又不便宜,在对付反坦克能力薄弱的中国军队时显得太过浪费,于是日本陆军的重战车科技线就暂时偃旗息鼓了。

■大阪兵工厂于1931年完成的“试制九一式重战车”。

■1935年定型的九五式重战车,日本特色“多炮塔神教”。

在开发重战车的同时,日本陆军继续推进轻战车的研究。有趣的是,对于开发轻型坦克热情最高的并非首先引入坦克的步兵部队,而是即将被坦克淘汰的骑兵部队。对于强调机动性的骑兵而言,装甲和火力都是次要的,跑得快才是王道。相比从英国引进的维克斯轻型和中型坦克,日本骑兵更青睐轻巧敏捷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骑兵战车”的研发,后来因为太过小巧玲珑,被赋予“豆战车”的诨号。

■英国卡登-洛伊德Mk VI型超轻型坦克。

1932年(皇纪2592年)第一款“豆战车”列装,命名为“九二式装甲车”(后更名为“九二式重装甲车”)。虽说是装甲车,但从结构看与坦克无异,没有称为“战车”是因为步兵部队使用的坦克已经占用了“战车”之名,拘于兵种之别骑兵就另起炉灶,自成一脉。不难看出,旧日本军队中不仅海陆军之间势不两立,陆军内部兵种的门户之见也相当强烈。不过,骑兵、步兵的坦克各自发展并非日本独有,法国、美国等国陆军的骑兵坦克和步兵坦克也是独立发展的。因为九二式重装甲车是为骑兵研制的,没有使用伊吕波顺命名的研发代号,而使用了拉丁字母代号TB。

■日本陆军骑兵部队装备的第一种“豆战车”:九二式重装甲车。

20世纪30年代初,八九式战车和九二式重装甲车均前往中国东北经历了实战检验,结果证明在与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作战时,仅有机枪的九二式重装甲车性价比最高,使得步兵部队颇受刺激,进而在1933年将步兵用坦克的研发方向转向轻型坦克,新型轻战车的研发代号为ハ号战车(Ha Go,音“哈狗”),即三号坦克。同时,陆军高层大概为了团结步骑两大兵种,将新一代骑兵用坦克的研发代号确定为ホ号战车,即五号坦克,以示步骑战车合流,不过骑兵并不买账,内部仍采用拉丁代号TK。但是,中间空出的ニ号战车(四号坦克)却没有具体型号,推断是预留给下一代步兵用坦克。

二文字命名法

在ハ号战车的研发过程中,日本在20年代末从英国引进的维克斯E型坦克(也称维克斯6吨坦克)提供了颇多助益。这款经典的轻型坦克衍生出苏联T-26、美国T1E4、波兰7TP等多款坦克,日本借助维克斯E型的技术最终在1935年(皇纪2595年)定型了九五式轻战车。同年,日本陆军对坦克类型也进行了重新划分:10吨以下仍为轻战车,10~20吨改称中战车,20吨以上为重战车。按照新标准,改进后的八九式战车重量达到11.8吨,因此更名为八九式中战车。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英制维克斯Mk Eb型坦克,维克斯Mk E型坦克的技术影响了苏联、美国、波兰、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坦克发展。

在重新划分坦克类别的同时,日本陆军对坦克研发代号的命名方法也做出调整,在原有的伊吕波顺命名法基础上增加了代表坦克类别的假名字头,比如轻战车取“轻”(假名ケイ)的第一个假名ケ(Ke,音“开”),中战车取“中”(假名チュウ)的第一个假名チ(Chi,音“奇”),在命名时类别假名在前,序号假名在后,这种新命名法后来被非正式地称为二文字命名法。

■太平洋战争中在前线作战的日军九五式轻战车。

按照新的命名方法,八九式中战车的代号为チイ(Chi-I,音“奇一”),相当于中型坦克第一号。九五式轻战车的代号为ケハ(Ke-Ha,音“开哈”),即轻型坦克第三号。不过,这两种坦克的名称已经被广为接受,在部队内部仍沿用旧称呼,使用新命名的情况并不普遍。二文字命名法从八九式中战车的后继车型开始才得到严格地推行。日本陆军的第二代制式中战车的研发代号为チハ(Chi-ha,音“奇哈”),即中型坦克第三号,也就是1937年(皇纪2597年)定型列装的九七式中战车。与之前ニ号战车的缺失相似,新命名法中缺少了チロ(Chi-Ro,音“奇洛”),即中型坦克第二号,有种说法认为八九式中战车有甲、乙两型,チロ就是指八九式乙型,但这种说法缺乏官方证据支持。作为九五式轻战车的后继型号列装的九八式轻战车的代号也遵循新命名法,为ケニ,即轻型坦克第四号。

■田宫出品的日军九七式中战车的模型封绘,注意其名称中也同时注明了其研发代号チハ。

■保存到今日的八九式乙型中战车,有说法认为チロ战车就是指该型坦克。

在九七式中战车之后,日军下一型制式中战车是1941年(皇纪2601年)列装的一式中战车,其代号为チヘ(Chi-He,音“奇亥”),按照伊吕波顺属于中型坦克类别的第六个型号,那么中间的第四号チニ战车(Chi-Ni,音“奇尼”)和第五号チホ战车(Chi-Ho,音“奇霍”)又在何处?其实チニ是与九七式竞争的方案,侧重机动性,官方名称为“试制中战车チニ”,仅有一辆原型车,但军方最终选择了防护更好的九七式。チホ战车是另一个试验车型,即“试制九八式中战车”,综合了チニ战车和九七式中战车的优点而开发的轻量化中型坦克,但止步于设计阶段,没有定型。

■作为九七式中战车竞争对手的试制中战车チニ。

■这幅罕见的照片展示了由九七式中战车改造的维修车(左)在拖曳一辆试制九八式中战车(右)。

在一式中战车后,日本陆军又先后列装了三式中战车チヌ、四式中战车チト和五式中战车チリ。对照伊吕波顺各位会发现,这三型坦克分别属于中型坦克类别的第10个、第7个和第9个型号,这就出现了两个疑问:首先チチ战车,即中型坦克第八号缺失;其次,最先列装的三式中战车的序号反而比后服役的四式、五式中战车更靠后。チチ有可能因为前后假名读音重叠,容易口误,不予采用。三式中战车其实是太平洋战争期间为对抗美军M4中型坦克临时开发的应急车型,在一式中战车的车体上安装大型炮塔,配备75毫米炮,在研发的时间顺序上要晚于四式和五式中战车,但因为是应急车型反而先行列装,故而才会出现制式名称与研发代号在顺序上的错位现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美军收缴的日军三式中战车。

■日军五式中战车的模型封绘,注意其研发代号チリ。

通过对日军中型坦克型号名称的分析可以体现出二文字命名法在车型考证中的一个作用,可以根据研发序列与列装型号的差异发现部分未定型的设计方案以及研发的时间顺序。这与二战时期英国坦克采用的“总参谋部代号”(A+数字)与制式名称(轻型/巡洋/步兵+Mark+数字)以及战后采用的“战斗车辆代号”(FV+数字)与坦克名称结合的双重命名体系相似,都提供了包含未定型坦克的索引信息。

骑兵与自走炮

前文提到,日本陆军高层曾尝试将步兵和骑兵的坦克命名序列加以统一,但骑兵部队并不接受,依然自行其是。作为九二式重装甲车的后继车型开发的ホ号战车被骑兵冠以TK战车的代号,TK是日语中“特殊牵引车”里“特殊”和“牵引”两个词的罗马字首字母,后来TK战车被定型为九四式轻装甲车,其改进型九七式轻装甲车的研发代号为テケ(Te-Ke,音“泰开”),即“特殊”和“牵引”两个词的假名字头。之所以如此,推测是当时日本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日益仇视西方,对拉丁字母采取抵制态度,但骑兵又不愿意在型号命名上屈服于步兵,于是就采取了这种“曲线救国”的办法。类似的还有九五式装甲轨道车,这是一种可以转换行走机构的公路/铁路两用坦克,其代号为ソキ,即“装甲”和“轨道”两个词的假名字头。骑兵的独有命名法也可视为二文字命名法的变型。

■日军骑兵部队装备的九四式轻装甲车的模型封绘。

■今日保存在北京军博内的日军九五式装甲轨道车。

除了步兵和骑兵系统的坦克外,属于炮兵系统的自行火炮(日语称自走砲或砲戦車)的研发代号也采用二文字命名法,使用日文“砲”的假名字头ホ(Ho)加伊吕波顺假名序号构成,比如二式炮战车的研发代号为ホイ(Ho-I),即自行火炮第一号;四式15厘米自走炮的代号为ホロ(Ho-Ro),即自行火炮第二号,以此类推。不过,可能出于读音困难,容易发生口误的原因,自行火炮的命名会弃用部分序号,比如ホロ(Ho-Ro)、ホホ(Ho-Ho)、ホへ(Ho-He)。

■日军二式炮战车的彩色侧视图,其研发代号为ホイ。

■日军一式10厘米自走炮,研发代号为ホニII。

结语

综上所述,在1945年之前日本陆军对于坦克的命名规则大致分为制式名称和研发代号两个系统:前者采用神武纪元法,取坦克定型年份神武纪元的后两位数字或末位数字命名;后者在1935年之前采用伊吕波顺命名法,1935年之后采用二文字命名法,同时各兵种间会存在某些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研发代号系统中包含了相当多的未定型车型,因此数量上要多于制式名称系统。至于战后日本陆上自卫队对坦克装甲车辆的命名改为公元纪年命名法,采用装备定型年份的公元纪年后两位数字命名,比如61式坦克、74式坦克、90式坦克等。

■战后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74式主战坦克,采用公元纪年法命名。

最后,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在游戏中的日系坦克为何不采用Type加数字的命名方式,而采用日文假名名称的拉丁字母形式?笔者以为有三个原因:首先,西方文献在转译日本坦克的日文名称时通常直接使用假名的拉丁字母缩写,这个做法相当普遍,而且能够涵盖所有曾经研发过的型号,毕竟没有定型的车型不存在制式名称,无法冠以Type加数字的名称;其次,游戏为了扩充日系坦克的科技树,必然要加入未定型车或图纸车,否则恐怕连一条线的10个级别都凑不满,在图纸车和定型车并存的情况下,出于称呼统一的需要,故而全部采用假名拉丁字母名称;最后,从西方人的角度,假名名称为字母形式,接近西方语言,且仅有两个音节,具有日文假名的发音特色,简短又易于记忆。然而,对于普通的中国玩家而言,在不了解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实在很难记住这些奇怪的代号,还是“九七式中战车”之类的汉字名称更加通俗易懂。

■《坦克世界》国服的日系科技线。对于中国玩家而言,还是汉化后的日系科技线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