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学问:触龙说服赵太后:倾听、提问、换位思考的运用。

中国有句古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一旦倒霉后,麻烦事情总是接二连三的跟着出现。这一连串的麻烦在公元前265年的时候就正好落在了赵国的头上。

自秦国丞相范雎要魏国宰相魏齐的项上人头后,魏齐辞去了相位,跑到了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家里躲了起来。秦国对赵国很不满意,总找借口想讨伐赵国,偏偏在这个时候,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又去世了,他的儿子孝成王赵丹年幼继位,赵太后掌管大权。

秦国利用新老国君交替的机会,立即对赵国发动了进攻,夺取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此时倍感压力,紧忙向齐国求救。齐国自从孙膑围魏救赵开始就养成了小投入,大回报的行为,所以这一次也不例外,齐国要求先将赵太后的小儿子送到齐国为质才要出兵。

当时赵国的大臣们都同意把长安君送去齐国,可是赵太后坚决不同意。这个时候触龙就出马了,触龙到后殿去见赵太后,刚见面,触龙就和赵太后拉起了家常,等赵太后态度缓和的时候,触龙就说:我这次来是有求于太后的,我有一个小儿子叫舒祺,很不懂事,偏偏我又最喜欢他。我想替我的小儿子求一个皇宫侍卫的职位。赵太后说:这事不难办,你的小儿子多大?触龙说:刚十五,虽然年纪不大,但我想在身死前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听了这话,有些好奇的问:你也喜欢小儿子?触龙说:喜欢的很哪。赵太后这时脸上出现了笑容,触龙接着说:父母喜爱自己的孩子,就是要给他们做长久的打算,太后您送自己小女儿出嫁的时候,也很伤心,想到她要远嫁燕国是非常的悲伤,送走女儿以后虽然想念她,但也同时祷告她不要回来。因为您想让她长久的在燕国做王后,想让她的子女成为燕国的国君。太后听完以后,深深的赞同了触龙的话。触龙又进一步问:三代之前的赵王,他们的子孙继续传到现在当王的还有吗。赵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近处的祸及其身,远处的能够伤害到子孙”,并不是说君王的子孙都不成才,也不是说封侯的都是坏人。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对国家没有功劳。待遇优厚却没有贡献,长久下去,地位一代代的就失传了。您现在疼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把最好的土地封给他,但却不抓住机会让他为国家效力,一旦您千秋以后,赵国凭什么让长安君能够长久的立足啊。太后听完这话,急说:我已经明白了。于是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就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也派出了军队和赵国一起攻打秦国。赵国的一场危机因此化解。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以下方面:一是因人而异的沟通方式,针对不同的人,应该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地方。而且这件事请说来容易,真到我们要做的时候,尝试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就是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也是不同的,就像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性格测试一样,支配型的人关注的是目标,表达型的人关注的是自我的展示,精确型的人关注的是细节,和蔼型的人关注的是亲情发面的感受,触龙正是抓住了赵太后的性格特点,从亲情发面入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三就是沟通不在于我们自己能说多少,而在于你听能多少。触龙几乎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赵太后一步步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样这样的案例对现代的亲子教育也是有帮助的,爱自己的孩子不是给他物质财富,而是要办法让他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然,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触龙说赵太后这件事,只是解决了赵国的局部问题,真正威胁赵国的事情还没有解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