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铁凝来说,保定是她难以忘怀的地方。她在保定度过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她在保定奠基起飞,走向人生的辉煌。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曾有机会对她进行过采访,并有幸同她进行过一次短暂的面对面的交流,给我留夏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登门到铁凝家进行采访,那也是是20多年的事了。当时我在保定行署文化局工作。一天,在行署文化局艺术科长刘巨川的引领下,我有机会走进铁凝的家,那里地处保定火车站东边不远,原保定日报社一栋东西走向临近马路的筒子楼,也就是铁凝在她的小说中描绘的那“古堡幽灵”。因为刘巨川与铁凝的画家父亲铁杨是为朋友,所以受到了热情的招待。
那时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及《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已分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我想通过采访,探寻她走向成功的奥秘。我写的通讯后来发表在内蒙古《这一代》杂志1985年第8期上。《这一代》的编辑把通讯的题目改为《铁是这样凝成的》,不仅把她的名字藏在题目中,而且使人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和深层思考。
铁凝的祖籍是河北赵县,出生在北京,保定是她成长、成名的地方,她得天独厚的生活在一个有艺术气质和氛围的家庭,使她多才多艺,涉猎广博,父亲是画家酷爱文学,母亲在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家庭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她那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培养了她那强烈的求知路和多方面的爱好。
铁凝的父亲铁杨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父亲从小对他严格要求,十几岁的时候,父亲每天给她规定了必读的《中外通史》和中外文学名著,还规定了要背的唐诗,1974年初冬,父亲带他到当时住在保定古莲花池的作家徐光耀那里拜师请教。徐光耀在细致地读过铁凝的处女作《会飞的镰刀》之后,吃了一惊,连说两个“没想到”,他当时没有想到当时作为一个中学生的铁凝会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两天之后,徐光耀又专门约见铁凝,同她畅谈了文学作品的结构、人物和语言以及写作技巧,强调文学创作要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后来,铁凝还得到了作家冰心、孙犁、茹志鹃、弘庆田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铁凝的成长经历,再次证明了名师出高徒的真理。
1975年夏,18岁的铁凝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按照母亲的愿望,是想让她进艺术院校深造,或是进文学团体。因为铁凝有一定的文学素质,并且她还是一个芭蕾舞爱好者。铁凝上高中一年纪时,保定市举办文艺汇演,由他执笔并担任一个角色,独幕话剧《理想》还得了大奖,当时,第二炮兵文工团到保定招收女兵,一位好心的叔叔还专门送去了一张报名登记表,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文艺战士,那是何等惬意而有魅力。同这条路相比,当时还有一条被不少人视为危险的路,那就是到农村插队落户。在父亲的支持下,铁凝坚定地选择了后一条路。母亲对农村一向是惧怕的,当女儿临下乡时,母亲手拿刚注销铁凝姓名的户口本曾热泪满面地说:“难道你真能成为中国的女高尔基?”
历史证明了铁凝父亲铁扬的远见卓识。因为在中国,了解熟悉了农村和农民,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就了解和熟悉了中国的国情。
铁凝在博野县(当时在生产大队)生活锻炼了四年,她曾把自己这一段人生经历称为“真挚的做梦岁月”,在那里不仅熟悉了农村生活,爱上了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写下了近50万字的日记和文学札记,并且创作了《火春儿》《蕊子的队伍》等,为她的文学人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读一读她1975年7月23日那天从保定回到博野所写的一则日记:
今天,妈妈含着泪把我送下楼梯,我都笑着把她劝回家去,怀着一种逃出保定的心情进了长途汽车站。
这两天,我吃着大米饭肉包子,却觉得比不上我亲手摘的西葫芦、大北瓜做成的熬菜,亲手拉着风箱做出来的卷子,饭汤香甜。睡得平整、松软的大床,却还是翻来覆去,脊梁底下像有石子咯着,这使我更留恋大婶、大娘那铺着金席的火炕。躺在这火炕上,听着半导体里祖国四方的声音;围做在炕上,讨论中央的文件,想着我们的未来,直到三星西落,窗纸发亮。。。。。。我在城市走着看不见土星儿的柏油路、松木地板,却更贪婪那一处土窝儿、一片土坷垃、一条条铺平的“竹帘子”“星星草”“刺儿菜”,我和多少城里人握手,却更渴望握一握农村人的粗手、硬手和巧手。喝着消过毒的白开水吃着冰棍,却更馋打一桶水摇一下辘轳和垄沟里飘着狗尾巴草的流水。
你的女儿回来了!
相隔21年之后我们在读读这篇日记,确定如铁凝自己所说:“它内涵着那种无无际的虔诚而自我感动”。应该说,她是爱上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了。
在铁凝为《女作家影集》一书写的序言中,她引用了美国哲学家詹姆斯的一句话:“神像过去的欲望是人的基本经验”。日记,可以唤起我们“伸向过去的欲望”,如同那一张张昔日的照片,可以让我们生出许多感慨,悟出并记住人生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眼睁睁的看着已经过去的过去,或许使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悟出更多一些的珍贵之情。而那所有过去的,都将变为亲切地怀念。”这里铁凝由过去的照片引出来的关于过去、未来与当下的哲理,也使我们体会到日记的作用、力量和魅力所在。
1979年,铁凝回到了保定,在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经过在农村实打实地锻炼、磨练、练笔和积累,她的思想和创作水平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后来,她又到涞水县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哦,香雪》就是她在那里体验生活的结晶。
“事业的成功是美妙的。然后,一经成功以后,你就必须努力维持你那少女一般变幻无常的声誉。我也仍要求在工作中获得安慰。”(见《卓别林自传》)事业的成功确定是美妙的,然后,面对成功,鲜花和掌声,一阵阵响起,铁凝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在担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前后,她不仅出色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作家们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建立了河北文化馆和河北文化院,还创作出了《大浴女》、《麦秸垛》、《铁凝日记—汉城的事》及几篇小说《笨花》等。凡是读过《笨花》的保定读者,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书中的人和事都发生在保定的昨天。
相当多的人只是认为铁凝是作家,能写长篇、中篇及短篇小说,并不知道她还是一位诗人。她写过一篇散文《就要执拗做诗人》,揭示了她的一个秘密,展示了中国女诗人的本色。
在文章中她告诉我们,她在农村作为知识青年时写过诗,厚厚一大本,总共有三五十首。“写拱着蓝天驾着白云”,便是一首描写生产队里摘棉花的一首充满浪漫色彩诗中的一句。一次她应邀去她的小说《哦,香雪》的诞生地野三坡旅游观光。在此行的过程中,她诗兴大发,共做诗三首,其中第三首诗完成在她所乘坐的汽车上海拔1800米的一座山的最高峰上:
韦唯让世界充满爱
路标在藐视崖壁
茅草模糊了山的阴门
伟岸总是向后退
向前的是渺小
伟岸不动声色
渺小在跳跃
不仅如此,铁凝所具有的诗人的灵性还让她悟出了写诗是怎么一回事。她在散文中阐述了自己体验出的诗论:
诗要的是肃穆,在惊心动魄中的肃穆。这肃穆便是人对那个习惯了的自己的逃离,因为那个习惯的自己肯定是个奔腾着的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逃离了自己的自己,脑子才能顿时拓出一席天真的空白,大自然尽可以在这空白里涂抹勾画,于是你看见了高的月近的水,水边的破碗和山所包容的一切。平时你尽可以没完没了地处理你身边的大事、小事、悲事、喜事、难事、包括你的作小说,你惟独不会作诗,便是少了这肃穆赠予你的天真的空白。
说到 《铁凝的日记——汉城的事》一书,我曾在2006年3月10日,在石家庄新闻大厦8层会议室,在她应邀做客《燕赵晚报》与读者见面交流时,我问及与此书有关的情况 。另外,铁凝十分认真地说,《铁凝日记——汉城的事》一书,完全是真人真事的纪录,没有丝毫的艺术加工或小说虚构的成分在内。该书记述了她和父亲铁杨2003年4月28日至6月9日在韩国四十余天难忘的经历。正如她在书中所写的:“已经很长时间不写日记了,但是今年的韩国之行让我又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一些人和事。”有人曾把长期写日记和写过一段日记的人称之为日记人之一。保定是铁凝起飞的地方,也是日记文化的一片沃土。保定的文学爱好者也许能从铁凝成功中汲取不少有益的经验,抓住日记练基本功,做好自己的文章,恐怕是行之有效的成功、成名、成家之道。
看看哪个是“铁掌门”
本文供稿:寇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