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底气从哪来?

在李大脑袋率部围攻平安格勒的战役中,他的独立团下属的一个连单独阻击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的进攻,为李云龙进攻平安县城争取了时间。在敌人武器装备和单兵作战素质完全优于我军的情况下,这个连仍然顽强的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全连牺牲,完成了李云龙交代的作战任务。虽然看上去这个剧情有神剧之嫌,但确实在实战中发生过,这就是著名的刘老庄连的英勇事迹。

1943年,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机关转移,刘老庄连奉命担任阻击,占领有利地形,依托地形顽强抵抗,在敌人反复进攻之下,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以全连82个人牺牲殆尽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敌五百多人的战果,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上级交代的掩护任务,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阻止敌人前进时间长达一昼夜,为了主力部队和机关转移争取了时间。实际上,这也是我军在战史上经常出现的情况。

在我军常用的分割包围和歼灭的战术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负责打援的部队需要顽强阻击,阻止敌人救援部队前进,为主力部队完成原定的围歼敌人的作战任务争取时间。很多时候,阻援部队都是以劣势兵力和装备负责阻击超过自己几倍的敌人,所以,这种战斗任务经常是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才能完成的。也是因此,打援通常被视为为了争取胜利而付出的必要的牺牲,有些部队就不太愿意担任打援任务,而宁可去攻坚。

这样的战例在我军历史上数不胜数,不胜枚举。比如在辽沈战役中,东北解放军主力围攻锦州时,就需要同时在东西两线设防,既要防止东线沈阳廖耀湘兵团向西增援,又要防止西线敌人向东增援。而在战斗打响后,因为东线廖耀湘兵团拖拖拉拉,所以主要的组员战斗就发生在塔山,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从而有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东野101首长那句著名的台词: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但作为战役的指挥员来说,之所以敢于对阻援部队的指挥员说这种话,就是因为他相信他交给程子华的部队是足够完成阻援任务的,程子华手上的部队如果只有一个团,他是不敢说这个话的。这也是在每次大战之前,战役指挥员都要和各个方向的主要指挥员进行谈话的原因,一方面是估计敌情,一方面是要充分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评估一下部队能否完成作战任务,如果发现有什么困难,也是需要积极解决的。如果不解决问题,只提要求,那就是不讲理了,也会让下属部队稀里糊涂的牺牲。

这种对敌情不了解,对自己部队的情况也不了解,就盲目命令指挥员去阻击敌人,这种情况在我军战史上也是发生过的。最典型的比如黎川失利。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肖劲光被李德指派去黎川负责阻止敌人前进。但肖劲光到了前线才发现,原来所谓的一个师的红军部队,实际上完全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七十多人的游击队,也没有重武器,所以完全没有能力阻止敌人前进。因此,肖劲光只能带领部队边打边撤,迟滞敌人前进。但战后他反而因此被指责为逃跑主义,受到了处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时的李德对自己部队的情况不了解,根本不知道黎川有多少部队,只是看报告,听说黎川方向有一个师,就以为那里有一个师的部队,实际上完全不清楚那只是一个打着一个师的番号的地方游击队,也没有其它主力部队,要让这样一个部队去阻止敌人正规军一个师,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能够抢先占领阵地,在武器弹药缺乏的情况下,也是没有能力完成任务的。

反观塔山阻击战,虽然因为敌人有飞机、大炮的重火力支援,还有军舰靠近用舰炮轰击我军阻援阵地,但我军当时的炮兵实际上实力也不弱,而且兵力是充足的。敌人的东进兵团实际上只有六十二军、五十四军和独立九十五师,但程子华手里的部队是足够使用的,所以,虽然敌人轮番冲击,独立九十五师甚至采用了所谓的波浪式攻击法,但因为我军的顽强阻击,始终未能突破。而且,坚守阵地的虽然只有四纵一个纵队,但后面还有十一纵在当预备队,实际上一直没有投入战斗,如果敌人增援,或者阵地上牺牲太大,是随时可以投入的。所以,101首长才能说那样的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