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说事:两宋士大夫漫议|2019经典回顾

如何评价两宋士大夫的历史作用、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8月31日下午,王瑞来教授携新作《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与汤勤福教授在中版书房长宁店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两位教授由宋代对冯道的评价谈起,以史料为基础还原了宋人评价冯道的变化过程及其深层原因,提出历史研究既要“见迹”,更要“见心”。所谓“见迹”“见心”是说观察历史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太祖朝、太宗朝属于建国期,至太宗朝才完成了疆域的基本统一;真宗朝属于制度建设期,宋朝的许多制度在这一时期才基本完备;到了仁宗朝才进入精神建设期,所以有了欧阳修等人对五代以来冯道等“贰臣”的道德清算。冯道由于历事四朝,自然成为北宋士大夫们进行人格甄别与道德清算的最好的对象,对他的评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两位教授又结合《说罗隐》《忍把浮名》两篇文章,讨论了两宋士大夫的内心世界。未曾及第的罗隐们只能“忍把浮名,换了浅湛低唱”,自视为“白衣卿相”,显现了蔑视功名、珍视青春的人生态度,这是时代风气使然。与此相比,范仲淹表现出来的则是“更高层次的生命自觉”,更为积极的入世态度。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宋代士大夫身上得以实现,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胸怀。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求人格的完美,是北宋树立士大夫道德、人格规范的先行者。

王瑞来教授为读者签名

由《崇文之渐》《群书一万卷,博涉供务隙》《士大夫的尊严》《南面为王,北面而问》《“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音异乃谐”》等,两位教授又讨论了宋代的“崇文抑武”和士大夫政治。面对唐代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现实,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是一种必然。所以从第二代皇帝太宗开始大规模开科取士,让科举出身的官僚取代旧臣和武人,逐渐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政治高地,在客观上形成了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激发出空前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确实不仅仅是他个人所立的志向,而是对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要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这一理想与宋朝帝王巩固政权的目的并不矛盾,因而宋朝帝王才会委用这批士大夫。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语,是士大夫们敢于担当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们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同时,他们也知道“音异乃谐”的道理,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制定出好的政策,采取正确的措施。而宋代士大夫的这种担当与勇气,也被明清时期的士大夫所继承。

在对谈中,两位教授由《“顾才何如尔”》《愚直何益》《不以贵胄先天下》《打掉人牙,丢掉高官》《牙是不能随便打的》等,谈及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完备与开明,并热情解答了读者的提问。

王瑞来教授进一步强调,顾颉刚先生讲的“层累地造成古史说”非常有启示意义。不仅古史,一切历史都有层累地造成的现象,原本真实的历史被后人涂上一层层油彩,变得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生动,同时也离真实越来越远。而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只有除掉层层后人添加的油彩,才能接近真实。这就需要既不为传统的认识所束缚,又要努力挣脱今天的认知模式。

王瑞来教授指出,画画有工笔画和写意画,而历史犹如写意画,它不能变形,追求的是不同于表面事相的历史逻辑真实。

王瑞来教授在活动现场

小编窃以为王瑞来教授的新作《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追求的就是这种写意。这本书也涵盖了他多年来对皇权研究和宋元变革论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如果读者能够由此展开思考,对两宋的历史想必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许也可以找到新的问题增长点,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小故事折射大历史

《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随笔》

王瑞来 著

中华书局出版

9月即将上市,敬请关注!

图书简介

本书是著名宋史研究学者王瑞来教授有关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随笔合集。时间上跨越南北两宋,以事件或人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为我们勾勒出两宋时期的士大夫风貌和政治场景。内容鲜活有深度,读后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功底,稳健的文笔,带领我们一览两宋时人的家国情怀、政治风尚、生存环境。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宋朝历史风貌的书。

比如范仲淹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发出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时代之音?一代才子罗隐,从二十几岁到四十五岁,十考而不中,作为一名文人,除了科考,他还没有其他选择?大词人晏殊打掉了下人的门牙,竟然被罢了官。早期的王安石迟迟不肯赴京做官,竟然是因为京城的房价太贵,养不起家。

诸如此类。每一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随着镜中人物的走动、事件的进展,带领读者获得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精彩文摘

自序(节选)

王瑞来

隋唐以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经过几百年的浸润,成为一种崇文的潜流。这种潜流即使在武人跋扈的唐末五代也未曾中断,并且还逐渐显现出涌出地表的汹涌。伴随着北宋统一事业的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急需管理人才的客观现实,促使太宗及其谋士决定大规模开科取士。于是,从创立以来几百年间不绝若线的涓涓细流终于蔚成汪洋。每科取士多达几百人乃至上千人,几十年的持续,从中央到地方,逐渐成为科举官僚的一统天下。其中的精英到第三代真宗朝,业已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政策变更的偶然性呼应了历史的潜流,士大夫政治在北宋全面实现,成为历史的必然。

作为政治主宰的宋代士大夫从先秦汲取思想资源,将错就错,把原指诸侯国国君的“君”与后世的皇帝等同,重新祭起“君臣以义和”的大旗,实现了与君主的权力共享。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说。而远比孟子所处的乱世宽松自由的宋代,士大夫更有勇气,石介就公开宣称:“吾勇过孟轲矣。”

“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宋代知识人的雄心壮志,他们的终极目的并不止于政治权力的共享。历史的使命感,让士大夫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强音。横渠四句张扬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般的绝大自信。在这几句话中,哪里有君主的影子在!这几句话依托的,正是士大夫阶层空前崛起,士大夫政治主宰一切的强势背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不过是我的学说的注脚,六经要由我来阐释。这是发自内在的理论自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士大夫重新发掘并强调的“儒学八条目”,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目标直指天下,实现了全覆盖。士大夫政治让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知识人都洋溢着无比的自信。你看,北宋的柳永吟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南宋的朱敦儒更是高傲地扬言:“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宋代知识人的自信与风骨,无疑也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遗传给了后世的士人。在元代成为大文人的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也曾写下:“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有人以宋代皇帝取消了“坐而论道”为例,来证明宋代士大夫地位的低下,但我们从更多的事实可以观察到,南面为王的君主也要北面而问,与士大夫“迭为宾主”。君主成为士大夫政治的合作者。理学以及后来的道学,为士大夫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道理最大”,君主的头上,除了天,又多了理。相较于现代西方社会常见的以法律和舆论制衡政治,士大夫政治文化强调以道统制衡政统,这是来自中国传统社会的宋代士大夫留给今天的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费尔南·布罗代尔如是说:“过去和现在总是互惠地照亮对方。”宋代发轫的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光芒也一直照亮着过去与现在。士大夫政治文化不仅显赫一时,且传诸久远。

士大夫政治,是我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研究,特别是从皇权研究中,逐渐归纳出的一个关键词。士大夫政治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央政治的层面,主动脉的强力脉动也让士大夫政治文化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科举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流动,更带动了全社会的向学与文化兴盛。以科举官僚为主形成的新士族,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互为因果的印刷业繁荣,南宋时在江南特殊场域发轫的宋元社会转型,明清延及近代的乡绅社会,都有士大夫政治的因素存在。当然,士大夫和士大夫政治,皆有主流与支流。士大夫中也不乏无耻者,士大夫政治也有极致变质的权相独裁。

士大夫政治与宋元变革,是我多年从事历史研究的互为关联的两大主题。而有计划的文献整理校勘,则是我从事上述研究的技术支撑。挥之不去的基本问题意识,使我对接触到的一些史料比较敏感,有了自己的解读。大约在十年前,一个偶然的契机下,我在新浪网开辟了一个博客,一方属于自己的部落格。在自媒体时代,我改变了发表的认识,把一些读书札记和研究思考贴在这个小小的学术园地中,权当发表。当然,其中的部分文字也曾被一些纸质报刊或网络媒体采用过。

本书汇集了与士大夫政治主题相关的随笔短文四十余篇。关于士大夫政治,我在日文版《宋代的皇帝权力与士大夫政治》(日本汲古书院,2001年)和中文版《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华书局,2010年)中,有比较完整的阐述。相较以前聚焦于真宗朝的士大夫政治研究,本书论及的时代集中于五代与宋,篇幅虽小,但涉及领域广泛,案例多样,构成士大夫政治较为完整的面相。流逝的历史成为过去,凝固为一种遥远的物件,供后人审视、把玩或研究。历史的真实,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只能通过多维多面去接近。本书由不同文献、不同人与事、不同视角构成了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多维多面,试图接近那一时代的真实。用较为轻松的笔触,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带领读者对宋代肇始的士大夫政治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期待这些片断式的随笔能够抛砖引玉,引发读者更为深入的思考。

“立心立命”,是从横渠四句内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抽出的。以此作为书名,既是力图体现宋代知识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我的一个精神追求。在历史中立心,在学术中立命,为一个时代可歌可泣的人与事写照传神,把一个有故事的森林呈现出来,留给当世和后人镜鉴启迪或把玩赏味。作为一个学者,在漫长的精神传承接力中跑上微不足道的一程,为人类浩瀚的文化沧海增添一粟,也是使命感使然。

较之鸿篇巨制的学术大餐,本书不过是清粥小菜,希望诸君读后可以开胃,而不至于太倒胃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