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居进阶必读!这10本书告诉你,美食不只在口腹,更关乎灵魂

出于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需要,2020年这个春天,人们宅在屋里的时间多了。居家下厨让人们与食物的制作过程更亲近,也更明白一日三餐的珍贵。饮食从来都不仅仅是吃喝。《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经典台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宅居不仅能练就大厨的手艺,不仅仅是对胃的犒劳,还应该充实精神的空间,阅读好书以便给灵魂滋养。

《山家清供》

作者:林洪

出版社:中华书局

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林洪,生逢乱世,工于诗文,著有奇书一本,便是《山家清供》。清供者,文人清雅之用度是也。古时候文人也有恋物癖,案头总讲究摆点与办公无关的小东西,诸如盆景、香炉、古董、奇石、花果等。《山家清供》中的“清供”,指的并不是器物层面。而是指一百零四品菜、羹、饭、粥、面、糕、点的佳味雅意,这些饮食材料易得,制作方法也简单朴素。

书中主要收录了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以及涉及的掌故、诗文。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山家清供》中记录的100多种食物,食材简单,口味也比较清淡,但是从书中可以找到现代少见的食材组合方法,还能看看宋代士人如何风雅地吃。

书中讲吃,其实是在讲诗。书中讲诗,其实是在讲人。作者用一个典故的形式来记录一道食谱,被网友称为中国古代版的《深夜食堂》。

《养小录》

作者:顾仲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顾仲是清代医学家,浙江嘉兴人,号浙西饕士。他采录杨子建辑《食宪》中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验编撰了《养小录》。全书分“饮之属”“酱之属”“饵之属”“蔬之属”“餐芳谱”“果之属”“嘉肴篇”七部分,记载了饮料、调料、蔬菜、糕点、菜肴一百九十多种,以浙江风味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风味。顾仲提倡饮食养生,不追求山珍海味,取寻常食物,只求鲜、洁、熟,烹饪得法。

书中特别提到饮食的卫生极其重要,“饮食以卫生也,粗率无法,或致损人,诚失于讲求耳。苟请求矣,专工滋味,不审利害,如吴人丁骘,因食河豚死,而好味者必谓其中风,非因食鱼,可笑也。穷极口腹,反觉多累。”

书中有关于“暗香汤”、“茉莉汤”的做法,读之颊齿生香。比如“暗香汤”的做法是:“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瓷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用手抄坏,箬叶厚纸密封。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花开如生。充茶,香甚可爱。”“茉莉汤”则是“厚白蜜涂碗中心,不令旁挂,每早晚摘茉莉置别碗,将蜜碗盖上,午间取碗注汤,香甚。”

《美食家》

作者: 陆文夫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苏州至少两个文人在中国文坛和广大读者中非常出名,一个是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另外一个就是“贪吃”的美食家陆文夫。陆文夫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中篇小说《美食家》是陆文夫的巅峰之作,1983年发表于《收获》,享誉全球,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显示出某种永恒的魅力。《美食家》里的朱自冶一生忙着的就是如何吃,如何让自己一天吃得称心如意。旧时代他靠祖上留下的房产生活,时代变了,他也只能谋求吃饱,吃出点意思来。后来竟也能由一个浑浑噩噩的吃客变成了社会名流“美食家”。作者从“宏观”着眼而在“微观”落笔,这篇小说表面上大讲“吃经” 的小说,在一大堆有关吃喝的有声有色的描绘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在“吃”中发现一部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美食家》中关于苏州菜的制作及吃法的叙写笔调从容疏朗、语气轻松闲适、意趣细微琐碎,渲染出一种轻灵幽默的气氛。

《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群雄录上,梁实秋的散文是数得着的大家。他的散文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为一体,信手拈来,清雅简洁,旁征博引,内蕴丰盈,妙趣横生,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梁实秋的散文中有不少是关于吃的。无论是写记忆中故乡的味道,还是四方美食、异域食色,无论是有名的酒庄茶楼,还是农家小菜、地方小吃,都能娓娓道来,无贵无贱,无偏无颇,各有千秋。最难得的是,看似谈吃,却信口说来,旁征博引,融汇了古今中外各阶层的生活和文化、历史、渊源,在味道日常中,窥见一个时代的云烟雅事和四方风情。这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寻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汪曾祺是文章高手,也是一个资深吃货。汪曾祺不光理论上或者文章里谈吃,他的实操能力也很强,厨艺也是一流。在汪曾祺看来,做菜跟写文章相同,要有想象力,要爱揣摩,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更要多实践,学做相同菜总得要失利几回,才能把握其方法;有时也需要翻翻食谱。在他的做菜经历里,总结的金玉良言有二:一是粗菜细做,这是制家常菜的不二法门;一是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无论是春天的萝卜、秋天的糖炒栗子,还是新采的枸杞头、缸腌的臭苋菜;不管是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还是故乡的野菜、昆明的菜肴,所有的吃食,在汪曾祺的笔下,都是人间的至味。因为曾在西南联大上学,汪曾祺在昆明住了好几年,留下不少关于云南美食的记录。多年后,他仍记得离开昆明前吃的一盘肉炒菠菜,“当时叫绝,至今不忘”。

《知堂谈吃》

作者:钟叔河

出版社:中华书局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1924年写的这段话,至今依然有很高的提及率。周作人对喝茶也有独到的领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读来令人神思畅旺。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人,周作人不愧是小品散文之王。谈起绍兴的吃食———臭豆腐、荠菜、绍兴酒、烤越鸡、烧鹅、鲞冻肉———他于笔尖纸上挥毫泼墨,毫不吝惜。甚至兴趣盎然地说起“做老酒的技巧”,“凡做酒都是一样,在于审定煮酒的时候,早了没有熟,迟了酒就要酸了。”在故乡面前,他开始变得像孩童一样,充满了俏皮与欢乐。他在《吃烧鹅》里说:“小时候扫墓采杜鹃花的乐趣到了成年便已消失,至今还记忆着的只有烧鹅的味道。”

《中国食谱》

作者:杨步伟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这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书籍,意在向外国人讲授如何用现有食材做出好吃中国菜的方法。作者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个留日医学女博士,也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妻子。1938年,杨步伟随丈夫赵元任定居美国,她放弃了热爱的医生本行,成为低调的家庭主妇。她写了《中国食谱》,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菜与饮食文化,由女儿赵如兰译成英文,赵元任作注。她从中餐烹饪原理、用餐礼仪写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兼介绍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报道,广受欢迎,再版二十多次。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欧美持续畅销数十年。

在《中国食谱》中,杨步伟对中国食材、作料、炊具餐具、备菜、烹调方式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讲解,介绍了中国有名的菜系菜式,并附上家常菜的做法。杨步伟采用说明书式的语言,浅显易懂,言语间不乏幽默,如同闲坐家常一般,又能看到民国时中国流行的菜谱与食物。

《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

作者:马特·古尔丁(美)

译者:谢孟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饮食作家马特·古尔丁看来,西方世界的美食大多以量取胜,餐厅会尽可能提供多样的菜色来满足各种顾客的需求,但日本则是以质称霸。这种质量上的优势体现在厨师对用料的执着、精细的技巧,以及数千年来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所谓的“职人”精神。

古尔丁以一个美食发现家的敏锐视角,详细记录了他探访东京、大阪、京都、福冈、广岛、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饮食重镇的经历。难得的是,古尔丁不仅鲜活地还原了他在品尝每个城市代表性食物时的真实感受,还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当地民众的饮食生活融入到自己的观察中。

《元气糖》

作者: 殳俏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殳俏自称“美食工作者”和“煮妇”,最好吃的女人,最会吃的作家,最吃不胖的美食家。

殳俏写东京的菜市,西班牙的小饭馆,冬天的韩国菜,香港的大排档,阿拉伯的饭店,既有日式的清淡滋味和简约趣味,又带着浓郁的画面感和故事感。她爱海胆,爱春笋,爱烤肉,爱汤团,爱烤鸭,爱鹅肝……爱做菜,爱下厨。说到底,爱美食就是爱生活,爱吃就是爱生命。

殳俏毕业于复旦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史学硕士,她热爱美食,写作美食,出版有杂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煮妇日记》,《吃,吃的笑》,译著《带着蛙鱼去旅行》,短篇小说《双食记》曾被改编为电影。

《妈妈的柴火灶》

作者: 二毛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二毛是诗人,美食家,也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大厨。二毛被不少人认为“我认识的文人中做菜做得最好的,又是我所认识的厨子中,文字最好的。”

在《妈妈的柴火灶》中,二毛以温暖轻松的笔调,讲述了幼时母亲为贪吃的孩儿做的一道道动人的菜肴。全书弥漫着亲切的市井气息和淡淡的人间烟火味。“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了炊烟的天空,才有随风飘散的诗和扑鼻的菜饭之香。”

二毛1960年代生于长于重庆酉阳,一个安安静静镶嵌在武陵山区的小县城。作者的童年缺肉少油,好在母亲的柴火灶,每每化腐朽为神奇,用最自然与淳朴的材料,烹制出一道道温暖人生的菜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