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丧——《孟子·滕文公章句上5.2》

滕定公去世了,太子(滕文公)对他的师傅然友说:“过去在宋国,孟子曾和我谈话,我一直难以忘怀。现在不幸父亲去世,我想请您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到邹国孟子的家中请教。

孟子说:“这样很对呀!父母去世,本来就应该让自己把悲痛尽情宣泄的。曾子说过,‘父母活着时,要按礼节去侍奉;父母去世了,要按礼节去埋葬,并按礼节祭奠,这才可算是尽到孝心了’。有关诸侯的礼节,我没有学过;即便如此,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守丧三年,穿粗布缝制的孝服,吃着稀粥,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传达了孟子的话,太子便决定行三年的丧礼。但是父兄和百官都不同意,说:“我们宗主国鲁国的历代君主没有实行过,我国的历代君主也没有实行过,到了你这一代却要改变成法,这是要不得的。况且《志》书上说:‘丧葬和祭祀要照祖先的成规办事’,这样就可以说‘我们是上有所承的’”。

太子对然友说:“我以前不曾学礼问仪,只喜欢骑马练剑。现在宗室百官都对我不满意,恐怕这次丧事不能做到尽心竭力了,请您再替我去问问孟子吧。”

然友又到邹国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是的,这种事是求不得别人的。孔子说过:‘国君去世,(太子)将一切朝事委托冢宰去办理,喝稀粥,一临孝子之位便痛哭,大小官吏便没有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带了头’。在上位者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便一定会爱好得更厉害。君子的德,是风;小人的德,是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随风而倒。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复命。太子说:“对,这事的确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庐里住了五个月,不曾发号施令。朝中百官和族中亲属都表示满意,说太子懂礼。等到下葬时,四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表情的悲戚,哭泣的哀痛,使前来吊丧的客人都十分满意。

关键字词

: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

然友:人名,滕文公的老师。

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

:至,到。

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齐疏之服:齐,衣服缝边。疏,粗。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

饘粥:饘,稠粥。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

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

冢宰:官名,西周置,六卿之首,为内朝主宰,总管全国大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代理朝政。

:饮,喝。

深墨:深,甚。墨,黑。

百官有司:百官,官。有司,吏。官吏。

:同“上”。

:倒下。

五月居庐:居住在丧庐中五个月。

文章结构

滕文公派然友向孟子请教丧礼→孟子告之以三年之丧→滕文公欲行三年之丧,受到反对,再问孟子→孟子告之以事在人为→滕文公从自己做起,事得成功

补充资料

儒家的“三年之丧”

按照儒家的观点,“三年之丧”指以下几种情况:

☆子女为父母的守丧期

☆妻妾为丈夫的守丧期

☆诸侯为天子的守丧期

☆臣为君的守丧期

“三年之丧”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在本章中孟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已有。但从现有资料看,只能说“三年之丧”在周代或有实行,但决不普遍,只是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非常强调。荀子在其《礼论》中对“三年之丧”有详细的论述,还提出了“三年之丧”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

秦始皇统一后,曾规定“臣为君服斩衰三年”(《晋书·礼志中》)。汉代起,“三年之丧”逐渐流行起来。

王莽改制,“三年之丧”开始大行。

进入东汉以后,“三年之丧”在民间也开始流行起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