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是战争之神,这句话是拿破仑的名言,而拿破仑确实依靠着威力强大的法国火炮进而一度称霸全欧洲。而即使到了现在,火炮依然是各国军队中极为重要的武器之一,从陆军到空军再到海军,各种大小口径的火炮,依然承担着70%以上的火力输出任务。正是由于火炮相对而言技术简单、成本低廉。所以总有人希望能够研制可以替代导弹的超级大炮,而美军正是这一想法的实践者之一。
(美军宣传海报中射程1000英里的超级大炮)
环球网近日报道称,在美军举行的某次现代化演示活动中,一款从未露面的新式火炮意外曝光。根据外媒的报道,在这次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武器试验场举行的英美军队现代化示范活动现场,美军贴出的宣传海报中,有一款美军正在研制的"战略远程大炮",并专门标注其射程为1000英里(折合1600公里),这种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火炮已经不能用常规意义上的火炮来衡量,而是可以称之为"超级大炮"。而"超级大炮"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导弹诞生之前的最强地面火力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级大炮大概可以追溯到土耳其苏丹攻陷君士坦丁堡所使用的"乌尔班大炮",不过那种火炮和现代火炮差距实在太大,所以通常不计入现代武器的范畴。而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超级大炮,是一战时期,德国研制用于炮击法国首都巴黎的一种列车炮。因为该炮的炮击目标是巴黎,所以也被称为"巴黎大炮"。
(第一种能把人造物体发射到同温层的巨型火炮——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是德国,也是全世界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远程火炮,尽管该炮口径只有210毫米,但是由于使用了德国海军的238毫米和210毫米两种炮管焊接而来,所以炮管全长达到了惊人的34米,全炮重达256吨,火炮最大射程可达130公里,并且巴黎大炮是人类第一种可以把人造物体(炮弹)抛射到同温层的装备,这一点让巴黎大炮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大炮"总共持续炮击巴黎两次,造成300多人死亡,900多人受伤的结果,由于该炮射速慢、操作复杂,实用性太差,很快就被德军放弃。
(需要4000人协作才能使用的超级大炮——多拉大炮)
尽管巴黎大炮很快被放弃,但是超级大炮成为德国地面武器装备的一个标志。在二战时期,德国更是研制并装备了口径达800毫米的"卡尔·古斯塔夫"巨型列车炮。而它的另外一个名称正是"多拉大炮"。在整个二战中,德国一共仅建造2门"多拉大炮",这种超级巨炮专门用于摧毁敌方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坚固工事和地堡,而攻击苏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多拉"大炮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次参战。而就在这次作战中,"多拉大炮"的发射的穿甲弹击穿了足足10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从而引爆了位于白崖的苏军弹药库,爆炸甚至还击沉了当时停泊在附近的一艘驱逐舰!
(唯一隔着英吉利海峡炮击过英国的德国K-12型列车炮,该炮可以看作是"巴黎大炮"的发展版)
除了这种超级大炮外,德国在二战中还研制过多款以火车为运输工具的专用列车炮,其中K-12大概是最著名的一款,因为这种火炮曾经被德军部署在法国的加莱,隔着英吉利海峡被用来炮轰英国本土!而K-12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一款炮击过英国本土的远程火炮。而当时英国装备的列车炮由于射程有限,无法有效反击,因此只能一边倒的被动挨打。
超级大炮的巅峰:巴巴多斯大炮
尽管二战结束后,导弹武器开始取代火炮成为新时代的远程火力投送装置,但是巨型火炮却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在冷战时期,一名叫杰拉德·布尔的加拿大博士引领了超级大炮的发展,并且制造成功了人类第一门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超级大炮。
(杰拉德·布尔博士(矮个者)和他研制的某型号大炮)
布尔博士自幼学习成绩就出类拔萃,22岁时就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最终成为火炮武器方面全世界一流的专家。1960年代,由布尔博士主持在加勒比小国巴巴多斯建立了名为"高空飞行研究计划"的一套完整的试验和研究设施。在这里,布尔博士把2根美军二战时使用406毫米舰炮的炮管焊接起来,并将炮管内径镗到424毫米,从而研制成功了著名的"巴巴多斯大炮"。
(当年的巴巴多斯大炮)
巴巴多斯大炮炮管长度为36米,在实地测试时,可以将214公斤的炮弹发射到2570公里远。如果减轻炮弹的重量,例如,将炮弹压缩到100公斤时,则可以达到惊人的4000公里的最大射程,因此这门大炮足以堪比很多中程弹道导弹。并且该炮还能够将90公斤重的弹丸发射到距离地面180公里的近地轨道,换句话说,这门大炮可以直接用于发射人造卫星!而巴巴多斯大炮创下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所以可以说巴巴多斯大炮堪称是人类火炮发展巅峰作品。而且即使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使用大炮发射人造卫星的成本也远低于使用运载火箭。尽管巴巴多斯大炮相对笨重,不便拆卸,但是其可以像发射炮弹一样持续对4000公里以外的目标实施火力压制,这种能力至今是任何地对地导弹都不具备的,而且,超级大炮的成本主要提现在火炮身上,但火炮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而炮弹的成本无论如何也要比地对地导弹便宜得多。
(目前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巴比伦大炮"残体)
在冷战的1980年代,由于中远程弹道导弹具备战略打击能力,因此遭到严格限制。所以有些人就动其了超级大炮的心思,最典型的就是当时的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他在1980年代为布尔博士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费,而布尔博士原本计划为萨达姆研制一门口径达1000毫米的超级大炮——巴比伦大炮。按照设计,这门大炮在巴格达发射足以覆盖整个欧洲,进而成为一款堪比战略导弹的强大武器。不过由于伊拉克的举动引起了以色列等国的不安,1990年3月22日,布尔博士在其位于布鲁塞尔的家门口被人枪杀。随后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尚未装配完工的"巴比伦大炮"半成品也被美国空军投掷的炸弹彻底摧毁。超级大炮的发展到此似乎是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一切却并未停止。
美军真要研制射程1600公里的大炮?
美军计划研制射程1600公里的超级大炮,是在阿伯丁的现代化示范展览上曝光的,而且有详细的介绍,那么可以确定的是,美军至少确实开展过射程1600公里大炮的项目可行性论证。而这种射程1600公里的火炮相对于传统的攻击手段有什么优势呢?
(疑似美军新型1600公里火炮的模型)
首先,上文提到过:在同等战术要求情况下,炮弹无论如何也比导弹要便宜,因此使用炮弹攻击1600公里以外的目标显然要比使用远程导弹要划算得多。而且即使没有研制"超级大炮",美军也在稳步推进自身远程火炮的发展,例如为MK-45型127毫米舰炮开发射程超过100公里的炮弹等。而且火炮的射速要高于导弹,一门大炮也可以通过急促射,形成炮弹弹幕,对敌方阵地实施覆盖打击,这一点是导弹难以实现的。
其次,和导弹相比,火炮的反应速度更快。因为现代火炮普遍装备有制导炮弹,而火炮在开火前,甚至可以不用精确瞄准目标,只要确保方位角偏差不超过±5°,利用炮弹自身的导航系统同样可以实现精确命中;而导弹需要预先在弹载计算机内输入目标坐标,如果是弹道导弹由于受惯导系统累积误差的影响,其精度通常较难保证。
(冷战时期美国陆军装备的M65型"原子安妮"大炮,外形上和如今美军宣称研制的射程1600公里火炮很相似)
最后,火炮的机动性能要优于导弹,而且对于恶劣战场的适应能力,火炮也高于导弹武器。从图片上看,美军计划研制的是一种类似于冷战时期美军已经研制定型的代号为M65的大口径火炮,这种火炮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原子安妮"。是冷战时期美国专门研制用于发射战术核炮弹的大口径牵引式火炮、该炮口径280毫米,可以发射1.5万吨当量的战术原子弹。由于火炮庞大,因此采用了牵引式机动方式,并且一度部署在美国驻西德的地面部队,用于抵御苏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尽管射程1600公里的超级大炮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优势,但是这种火炮是否真的投入研制并装备部队,目前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其1600公里的射程,已经远远超过了常规火炮的范畴。美军是否要把所谓的超级大炮当作中短程战术导弹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