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太平洋(一):“我会回来的”——麦克阿瑟与布里斯班

本次太平洋之旅的第一站是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这座城市的一个特殊意义在于它曾经是麦克阿瑟的指挥部所在地。如果说太平洋战争中,尼米兹最大的敌人是山本五十六,那么第二大的敌人就一定是本国的战友:麦克阿瑟将军。但是同时,麦克阿瑟也是尼米兹无意中最重要的盟友。希望麦克阿瑟这位有趣的“局外人”能带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入燃烧的太平洋战场。

➤ 麦克阿瑟:军人与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参战国可谓将星云集。这场战争在战略战术层面上可以称得上是“神仙打架”。各位名将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将战争的面目彻底改变,也将自己写入了历史书中。在这些闪亮的将星中,单论军事能力,麦克阿瑟恐怕并不那么突出。然而,如果说这些将领中谁的演艺天赋和对于知名度的追求最大,那么没人能出麦克阿瑟其右。他不仅是一个天生的军人,更是一个天生的演员。

在二战中,麦克阿瑟总是以一副叼着玉米芯烟斗、戴着金色的菲律宾陆军元帅帽的形象示人。他认真地利用手中“战时新闻管制”的权力,使得新闻媒体完全成为了他个人的舆论机器。在他的口中,仿佛他就是美国军队的主人,总是以“my men”、“my tanks”来形容自己手下的部队。当他最后终于回到菲律宾时,他更是冒着枪林弹雨数次从登陆艇上涉水上岸,只为拍出好看的照片。相比之下,今天的网红们为社交媒体下的功夫简直都差远了。

➤ 败军之将的承诺

然而,在1942年春天的麦克阿瑟却还没有那么强的底气。他刚刚把手下的全部军队丢在了菲律宾的巴丹半岛,乘坐一艘鱼雷艇仓皇地逃到了澳大利亚。然而,麦克阿瑟手下的军队在菲律宾长达五个月的奋战与同时一触即溃的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英国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瞬间使得麦克阿瑟成为了美国全国上下的民族英雄。甚至,有的媒体建议将麦克阿瑟任命为美国武装力量的总司令。

然而,麦克阿瑟却对于被他抛弃的军队和菲律宾,以及自己失败的耻辱耿耿于怀。但是,伟人与常人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伟人对于历史敏感的嗅觉。当麦克阿瑟离开巴丹后第一次被记者问及之后的计划时,他自信满满地向全世界承诺:

“I Shall Return!”

麦克阿瑟五样宝:元帅帽、雷朋墨镜、荣誉勋章、玉米芯烟斗、五星上将肩章

➤ 麦克阿瑟vs尼米兹

麦克阿瑟对于海军的仇视由来已久。不仅美国陆海军之间存在着长久以来的竞争,麦克阿瑟更对尼米兹麾下的海军对他在菲律宾时的坐视不管极为不满。另外,此后的整场太平洋战争中,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无时无刻不在争取稀缺的资源,试图让自己成为这场战争中的主角。(尽管麦克阿瑟明显更多出于个人目的)

最终,两个人的争夺如此激烈,以至于太平洋战场从来不曾有一名艾森豪威尔式的总指挥官,而是被一分为二,由尼米兹指挥太平洋战区(Pacific Ocean Area,即本次旅行的主要地区),麦克阿瑟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Southwest Pacific Area)。尼米兹想要沿着广阔的中太平洋以航母编队和海军陆战队为主力在岛屿之间跳跃,同时消灭日本海军,最后封锁日本;麦克阿瑟则想顺着新几内亚等大型岛屿以陆军和陆基航空兵为主力,一路打回菲律宾,再最后登陆日本。

尽管两人间的竞争看似荒唐,但是事实上在关键时刻美军还是进行了合作。两位名将的齐头并进反而使得日本人疲于奔命难以招架;毕竟,麦克阿瑟手下炮兵的炮弹和尼米兹手下军舰的炮弹对日本人是一样致命的。

麦克阿瑟博物馆里日军被炸烂的钢盔:这个钢盔下的日本兵应该并不在乎对方的指挥官是麦克阿瑟还是尼米兹

于是,麦克阿瑟在布里斯班,尼米兹在夏威夷,一同导演了一台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大戏。

➤ 麦克阿瑟的指挥部

麦克阿瑟当年的指挥部现在被改为了一家酒店,叫做MacArthur Chambers Apartment。顶楼被改成了麦克阿瑟博物馆,他本人的办公室更是被保留了原貌。为了表示对菲律宾的承诺,麦克阿瑟将他的指挥部命名为“巴丹”。

介绍麦克阿瑟指挥部的牌子

指挥部的大楼本属于一家保险公司。但是由于大楼是整个布里斯班市内当时少有的砖石结构建筑,而且有混凝土加厚的屋顶,因此被麦克阿瑟选为自己的指挥部所在地。

麦克阿瑟指挥部大楼外观:看起来确实十分结实

指挥部的楼梯:可以想象当年匆匆忙忙跑上跑下的低级军官们

麦克阿瑟的办公室:注意后方墙上只有华盛顿的肖像;这是因为麦克阿瑟身为共和党人相当反感民主党的罗斯福总统

麦克阿瑟的座位:这把椅子是麦克阿瑟用过的实物。无数改变了战局,乃至于人类命运的决定都是在这把椅子上作出的。

➤ 被遗忘的盟友:澳大利亚军队

澳大利亚总是被战争史遗忘在大国搏杀的角落里。然而,事实上,澳大利亚军队从一战开始就不断地跟上述的两个盟友并肩作战,并且拿出了相当优秀的表现。另外,澳大利亚的人均派兵数量和伤亡都是不少的。甚至于,澳大利亚自己的国家独立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一战中的澳新军团(ANZAC)。澳新军团参与的加里波利登陆战虽然以失败告终,却让澳大利亚士兵们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可谓虽败犹荣。

布里斯班市内的澳新军团纪念广场

在二战中,澳大利亚军队也在北非、欧洲、东南亚、太平洋等各个战场与盟军并肩作战,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

纪念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在历次战争中贡献的纪念碑:事实上,英帝国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盟友都是相当骁勇善战的。

➤ 澳大利亚:反击的起始点

在太平洋战争中,澳大利亚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美军最大的后勤补给基地。无论是前往南太平洋前线的士兵还是物资都少不了在澳大利亚落脚。从这个意义上讲,澳大利亚才是盟军在太平洋上反击的真正起始点。

布里斯班最能体现这一点:它的人口从战前的35万人飙升至70万人,主要是盟军的各种人员和涌入的澳大利亚工人们。就连布里斯班郊外的Coot-Cha山都被挖开,变成了一座巨型弹药库。

山中弹药库的入口:太平洋战争除了拼战术,更是国力的大比拼。美国的科技、制造和运输能力都是日本遥不可及的

从Mt.Coot-Cha山顶俯瞰布里斯班市区:作者所在位置当年成为了探照灯和高射炮阵地,用来保护布里斯班市区

➤ HMAS Diamantina号护卫舰

HMAS Diamantina是一艘英国制造的河流级护卫舰(River-Class Frigate)。尽管这艘军舰被交付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时战争已经几乎结束,但是她的姐妹舰们还是在大西洋的护航战斗中大显神威,成功遏制了德国恐怖的U艇部队。尽管没有什么战功,这艘军舰的甲板见证了爪哇日军的投降。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艘缩小版“密苏里”号。

干船坞内的HMAS Diamantina:干船坞用于维修舰艇。二战中,盟军普遍的维修和损失管控能力都强于日军。因此在遭受相同程度攻击的情况下,盟军军舰经常可以被修好继续投入使用。

军舰上的深水炸弹抛射器:当这些深水炸弹慢慢沉入水下时,被困在护卫舰下方的德国潜艇只能祈祷不要被击中而葬身大海

舰上的40mm高射炮:在太平洋战场上,更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水下,而是来自于天空中的日本飞机,尤其是战争末期故意撞击盟军军舰的日本“神风”敢死队。

舰上的锅炉房:在二战的军舰上工作,意味着在极度高温、嘈杂、危险又狭小的空间内坚守岗位连续数个小时,直到被人接替。仅仅是这种忍耐就足以让我尊敬二战的老兵们。

从干船坞内看到的军舰:注意短管的4英寸炮:这种射程不远的火炮明显无法与敌军主力舰只作战。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炮击浮在水面上的敌军潜艇(事实上,在二战中大部分潜艇的大部分时候是浮在水面上的,许多艇长在遭受攻击时也会选择上浮保命而不是葬身海底)

➤ 相关推荐电影

推荐电影:《麦克阿瑟》

推荐理由:讲述了麦克阿瑟荣誉与失意相伴的戎马一生。戏剧性的历史人物总是要承担着超乎常人的压力,经历不同寻常的磨难。从神坛跌到地面,有时只需要一步的距离。从逃离巴丹到重返马尼拉、从担任日本战后事实上的独裁者到成为朝鲜战争的败军之将,这部电影向我们详细地展示着这个自诩为凯撒的人的一生。

➤ 特别鸣谢与补充

最后,本公众号作者要特别感谢两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众号大佬提出的建议!

此外,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本作者决定将太平洋战场这一系列的历史游记命名为“燃烧的太平洋”,以方便读者查阅。此外,作者还决定为每篇游记增加“推荐电影/电视剧”这一内容,以方便读者们以这种相对轻松快捷地方式感受本战场上发生的战事。

补《序章:虎虎虎——珍珠港游记》一文的推荐电影:

➤ 相关推荐电影

推荐电影:《虎!虎!虎!》

推荐理由:这部70年代美日合拍的讲述偷袭珍珠港的电影,讲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从准备到实施的全过程。影片前半部分着重体现了美国由于缺乏准备、疏于防范犯下的种种错误,以及日本方面就外交、战术的争论。后半部分则用了足足一个小时重现了偷袭本身。这部电影在历史细节方面极为准确,人物、时间、武器都考证得相当精细。人物形象方面对于山本五十六和金梅尔的刻画也都入木三分。有了如此扎实的考证作为基础,那一个小时的偷袭场面哪怕在今天都可以说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这部电影在历史真实性和拍摄水平上都远超过后来的典型好莱坞式电影《珍珠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