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肠粉小史:用竹簸箕蒸出来的元祖肠粉!

肠粉,是广东最地道的小吃,其薄如蝉翼、晶莹剔透。但是经常吃肠粉的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最初的肠粉,竟是用竹箕制作的。

肠粉起源无从稽考。 有说在清末,广州街头已有小贩挑担沿街售卖。 做法很原始,师傅往一只圆形竹箕(即簸箕)上涂一层薄油,浇上一勺米浆,拿起竹箕左右摇,搪匀米浆。 然后将竹箕放锅里隔水蒸,待一层米浆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 待蒸熟的米浆凝固成一块,卷起成卷状,就成了肠粉。然后用小刀将其剐成格状,其表面放上各种独门秘制酱料,味道非常令人难以忘怀。

肠粉最初没馅。 到三十年代,据说西关泮塘一家的茶楼,用肠粉卷着猪、牛、鱼、虾仁或油条等做特色早茶点心,附近的茶楼纷纷仿效,于是形成了现在我们吃的肠粉的雏形。

这种用来蒸肠粉的竹箕,用宽扁的竹片编织而成,圆边围上扎紧了的厚竹片,本是农村晒东西用的,由于密底不易漏水,改用作蒸米浆做肠粉。 好处是竹箕可快速排走蒸气,蒸出来的肠粉,特别滑。

一口咬下去,米味香浓,干爽带韧,与别不同。 用做出来的肠粉又爽又滑,相反用布或铁板制肠粉,就较难疏走水分,味道差一截。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用竹箕拉肠粉,工具在狭小的厨房中摆放不便,而且竹箕久用底部会挛曲,凹凸不平,造成做肠粉有时薄时厚的情况,其后渐渐被布拉肠粉取代。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饮饮食食,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