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反法西斯战争破晓后的第一缕耀眼之光

题/库尔斯克会战:反法西斯战争破晓后的第一缕耀眼之光

文/金色明月,一位热爱历史的,喜欢写点东西的小人物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摘要:

1943年7月,苏德两国最精锐的部队在库尔斯克进行了一次具有决定双方命运的大会战。尽管双方都准备充分,但最终却以德军失败告终,苏军获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

苏军在库尔斯克大战中给予德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反法西斯战争转折的曙光初现,那么库尔斯克大战则是曙光初现后的第一缕耀眼之光。

(德军在1942年7月24日至11月18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示意图,红色为德军、蓝色为苏军)

历史的车轮开到了1943年,刚刚结束的冬季战役,对于德军来说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战局虽然处于僵持状态,先前“牛×哄哄”的德军在进攻屡屡受挫的形势下已经处在了“退潮”阶段。

苏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急需扩大战果,收复失土。希特勒是极其不愿意接受战场失利的结果,他时刻筹划着作战计划,准备孤注一掷,去和苏联人一决高下。

总之,苏德双方都在为对方“精心”准备着“一份厚礼”,都迫不及待地等着一场新的决战,而事实上,这场决战已经不远。

(希特勒(左三)、曼斯坦因(左一)、蔡茨勒(左四)、克莱斯特(左五)在商讨军事行动)

库尔斯克突出部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取得重大胜利后,继续在苏德战场上快速推进,对德军展开凌厉攻势,先后从德国人手中解放了近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击毙德军七十多万人,俘三十多万人,给予了希特勒沉重的打击,双方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

(苏军士兵在沼泽地上搭设浮桥,为大部队进攻做准备)

在1942年的冬季攻势中,德军虽然遭受到了苏军沉重的打击,但是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百万雄师依在,它依然是苏联人强有力的对手。

苏军经过连番的战斗已经非常疲惫,战斗主要是在被德军洗劫一空的地区展开,时间又是冬季,铁路运输中断,飞机场来不及修建,道路又被炸得坑坑洼洼,苏军的后勤跟不上,补给颇为困难。

(苏联朱可夫元帅)

德军就趁着这一有利时机于1943年2月在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地区和顿巴斯地区转入反攻,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在遭到苏军的抵抗后才停下前进的脚步,苏军也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被迫停止进攻,就地休整。

就这样,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形成了一个插入德军防线的突出部,攻防双方的主力部队在这个弧形突出部对峙驻扎下来了。

(德军的作战计划示意图)

代号“堡垒”

由于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和1942—1943年的冬季战役中失利,德军统帅部为了重振士气和抢回战场主动权,决定在苏德战场上组织一场大的反击战,打算对苏军予以强击。

正如德军步兵上将蒂佩尔斯基希所说:“无论如何不甘心把主动权就这样轻易地让给敌人”。

(蒂佩尔斯基希)

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在苏德战场上发起全面进攻,只能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

经过权衡利弊,德军统帅部最终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对苏军实施反攻。

因为这里的战场态势对德军最有利,德军可以从南北两面实施向心突击,全歼苏联守军后快速向后方突击,攻取列宁格勒,进而威胁莫斯科。

(库尔斯克会战中,正在突击的德军装甲集团)

德国统帅部将这次战役代号为“堡垒”,希特勒亲自筹划,一方面疯狂地为发动新一轮攻势作准备,在国内宣布总动员,所有16到65岁的男子和17到45岁的女子都要服兵役,强令国内的工厂企业都转产为军工厂,大批量生产军火和军需品。

另一方面要求附庸国有钱出钱、有人出人。

(德军装备的“豹”式坦克)

希特勒的铁血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兵员得到了补充,但是素质和单兵作战能力却比以前大幅度地下降了。

军工厂24小时开足马力生产,以炮火威力大而著称的虎式坦克和以机动性能好为亮点的豹式坦克都得到了大批量地装备。

希特勒磨刀霍霍,他将莫德尔上将指挥的第九集团军部署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共计33.5万人,424门各式火炮,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外号“元首消防员”的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中部部署的是第二集团军,共计9.6万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衔接南北两军的进攻和防御纵深,起到辅助性防御作用;

而在南部部署的则是“纳粹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施坦因所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共计35万人,729门各式火炮,14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943年3月10日,希特勒飞到南方集团军在乌克兰扎波罗热的总部,陆军元帅冯·曼施坦因在当地机场迎接,右边是汉斯·包尔和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陆战部署后,希特勒还将空军第4第6航空队共计2050架包含“百舌鸟”、“亨舍尔”等先进的各式飞机用来支援陆军作战。

由此,希特勒向库尔斯克前线调集了共计78万余人主力部队和另外20个师作为两翼辅助防御的辅助部队,铁流滚滚的德军集团决心“再一次强迫敌人就范”,大战一触即发。

(德军装备的“虎”式重型坦克)

“库图佐夫”行动

当德军紧张地为攻势作准备之时,苏军也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1943年4月12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全面防御,并为此拟定了代号为“库图佐夫”的行动计划。

苏军计划先防御迎敌,消耗其有生力量,然后转入反攻,彻底粉碎敌人的进攻。

(苏联元帅朱可夫)

在朱可夫元帅的建议和指挥下,苏军从师、军、集团军到方面军都编成了两个作战梯队;构筑由防御地带、反坦克支撑点、炮兵阵地、单兵掩体、机枪火力点组成的强大阵地配系,另外还构筑了接近五千个火力观察所和指挥所。

(巴维尔.洛特米斯特洛夫中将(中)是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指挥官,他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在南方侧翼粉碎了德军的进攻)

在前沿阵地和纵深地域,苏军设置了大量的反坦克障碍物和阻拦坦克行进的钢缆,而且还掘地三尺,构筑反坦克战壕,每公里配备了各式火炮和大量地雷,防御纵深高达160多公里,防御密度之大令人惊叹。

苏军统帅部在库尔斯克是以罗科索夫斯基大将为司令的中央方面军和以瓦图京大将为司令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为主要的防御力量,总兵力高达133.6万人,拥有19718门各式火炮,34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且还有数量庞大的空军支援。

(苏军将军罗科索夫斯基)

另外苏军还组织了由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共计57.3万人,8510门各式火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略预备队随时待命,苏军决心将库尔斯克变成德军寸步难行的铜墙铁壁。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被晋升为大将军衔,最终衔至元帅)

苏德“攻守道”

6月下旬,双方的空军为了争夺制空权首先在库尔斯克上空投入战斗。紧接着地面的战斗也打响了。

7月5日拂晓,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对德军发起攻击,如暴风骤雨般的炮弹猛烈地砸向德军弹药库、指挥所、坦克阵地等,德军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延迟了对苏军的反攻时间。

(库尔斯克会战示意图)

直至早晨,德军才在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向苏军中央方面军阵地进攻,苏军凭借之前构置的反坦克障碍,利用各种火力将德军步兵与坦克分割出来再予以歼灭,战斗进行到当晚,由于苏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苏军防线。

第二天拂晓,德军在航空兵和炮火的支援下,再次对苏军阵地发起猛攻,由于苏军的拼死抵抗,德军推进缓慢。

(苏军的T34/85坦克开赴前线)

至7月10日,德军对中央方面军方向的进攻完全被阻止了,从北面向库尔斯克方向的纵深进攻也仅仅推进了不到12公里,但是却承受了巨大的损失,短短几天的战斗,德军伤亡就达到了四万多人,“报销”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接近一千辆。

(正在燃烧的“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首次使用了先进的“虎”式重型坦克,但这也未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

另外,在南面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阵地上,战斗进行得也尤为激烈。德军首先出动近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对苏军阵地进行猛轰,企图夺下通往库尔斯克的奥博扬,但在苏军的强力阻击下,德军推进还不到十公里。

(苏联空军扫射德军运输补给队)

7月6日,恼羞成怒的德军发起了更加密集的坦克突击,在主要的突击方面,坦克的密度达到了每公里一百多辆,战至9日,德军虽然深入到了苏军阵地纵深三十多公里,但是却始终未能“拿下”奥博扬,战略预想未能实现。

(苏军的反坦克部队)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德军将主要进攻方向转向了普洛夫卡方向,计划从东南面突破苏军防线。情况危急,苏军统帅部决定“百万大军中取上将首级”,对德军契入的部队实施反攻击。

12日,在库尔斯克战场上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战,苏、德出动的参战坦克和各式自行火炮达一千二百多辆。

(1943年7月12日,在鲜为人知的普罗霍夫小火车站附近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会战)

双方的坦克如移动堡垒般地向对方冲去,成百上千辆坦克互相冲撞,炮弹声、爆炸声、坦克的嘶鸣声、伤员的哀嚎声此起彼伏。

数百架飞机在空中不断地来回穿梭,双方的空战的激烈地进行着。经过一天的战斗,至旁晚时分,力不能支的德军转入防御,苏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德军在此战中“报销”一万多人和四百多辆坦克。

(德军坦克集团发起冲击)

希特勒梦碎库尔斯克

战至7月12日,苏军开始转入反攻状态。在航空兵的支援下,苏军对位于奥廖尔的德军发起攻击;

7月18日,草原方面军根据预定计划对德军发起攻击;

2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转入反攻,并在傍晚将实际控制范围恢复到开战前;

(苏军进入反攻状态)

8月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协同下对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德军发起反攻。

经过一番血战后,苏军在8月5日分别收复了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

(英勇作战的苏军炮兵)

哈尔科夫是苏联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对其是“志在必守”。

为了保住哈尔科夫,德军在此集结了8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的强大兵力,此外还有大量的党卫军部队、秘密警察和从顿巴斯调来的战役预备队,可谓是兵强马壮。

对于哈尔科夫,苏军是“志在必得”,参加解放哈尔科夫的部队有草原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

(哈尔科夫地理位置)

8月11日,哈尔科夫战斗打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厮杀,最终德军不敌且在人力、物力方面遭受了重大损失。

8月22日下午,德军被迫开始从哈尔科夫撤退。

为了全歼守敌,草原方面军司令科涅夫下令夜攻哈尔科夫,虽败仍勇的德军寸土不让,双方在城里进行了激烈的巷战,23日中午,哈尔科夫解放,这标志着库尔斯克大会战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国伤亡:约36万余人阵亡、受伤、失踪或被俘;约1500辆坦克和火炮被击毁;约1030架飞机被击毁。

苏联伤亡:约86万余人阵亡、受伤、被俘或者患病而亡;约6800辆坦克和各式火炮被击毁;约2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毁。

至此,德军“堡垒”计划破产,希特勒梦碎库尔斯克,而苏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苏联航空兵积极支援地面部队)

血染的风采——库尔斯克大会战的意义

在大会战中,交战双方互相都投入了百万雄师要一比高低,战况之惨烈,规模之宏大,完全可以归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之一。此外,库尔斯克会战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对于德军士气,尤其是对于一些参战的高级将领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曼施坦因说:“当‘卫城作战’叫停之时,东战场的主动权也就终于转移到俄国人手里了。”

(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曼施坦因)

第二,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及其附庸国的士兵死伤惨重,武器装备也受损严重,这对德国来说完全是无法接受的,此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苏德双方兵力的对比,由于损失惨重,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俘的德国士兵)

第三,库尔斯克会战后,苏联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德军处处挨打,再也没有力量发起反攻。古德里安感叹:“我们算是遭到了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挫折”。站在整个苏德战场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斯大林格勒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转折的开始,那么库尔斯克大战则是这一转折的最后完成。

(苏军伊尔-2对地攻击机)

第四、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大量地消灭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打乱了希特勒在欧洲的“纵横”计划,有利于盟军在欧洲的军事行动,极大地支援了英美联军的行动,也为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创造了条件。

总之,库尔斯克会战揭开了苏军的战略总攻序幕,德军在苏军的凌厉攻势下步步后退,希特勒再一次梦碎苏德战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