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为什么要重建首都? |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1392-塔什干地震

作者:那日苏

制图:孙绿 / 校稿:酸奶 / 编辑:养乐多

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市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像。雕像刻画了一对灾难中的男女,男子神情坚毅跨步向前,用手臂将女子挡在身后;女子也伸出右手,似要替男子拨开前行的障碍。

一道大理石组成的锯齿形裂痕,从雕塑作品的脚下一直延伸到前景的黑色立方体。立方体沿裂痕的指向一分为二,上面的表盘也被分割开来,指针在5时23分冻结,另一侧刻着日期——1966年4月26日。

1966年大地震纪念雕像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图片来自Milosz Maslanka/Shutterstock.com)▼

这上面所记录的时刻,是当年塔什干地震爆发的时间,那场五十多年前的灾难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至今仍被当地人所铭记。

不得而知的大地震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是世上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19世纪60年代,该国部分领土被沙俄吞并;1924年,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双重内陆国,即其周边邻国也都是内陆国

世界上只有两家,乌兹别克斯坦和列支敦士登

(里海算作湖,所以沿里海不算沿海)▼

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是“石头城”的意思,位于乌国东北部。塔什干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建有城池,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枢纽。

中国人想到丝绸之路更多会想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

塔什干同样位置要冲、历史悠久,存在感却略逊

(底图来自:AridOcean / shutterstock.com)▼

撒马尔罕的历史遗迹

(撒马尔罕与布哈拉古城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来自:MehmetO/ shutterstock.com)▼

如今的塔什干是中亚地区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却缺乏一个千年古城应有的历史感。市区里很难见到古建筑、古清真寺等历史遗产,反而多的是苏式风格的林荫大道和大型公寓,街道上满是西里尔字母和讲俄语的人。

和该国其他历史名城相比

这里更像一座现代规划产生的城市

(图片来自:Leonid Andronov / shutterstock.com)▼

塔什干仿佛一座矗立在中亚的巨大墓碑,悼念着已死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而这一切都源于1966年的塔什干地震。

地质学上来看,乌兹别克斯坦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上,地壳活动相对频繁,易引发地震灾害。塔什干及其附近地区从1914年到1966年记录了74次3级至6级地震,塔什干也在1866年和1886年的两次地震中遭到过比较大的破坏。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示意

中亚的塔什干和阿什哈巴德都在地震带上(两座首都)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om)▼

中亚大城市选址于山地附近是很正常的选择

毕竟水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塔什干也不例外

(塔什干及周边卫星图,图片来自:NASA)▼

尤其是在1948年,阿什哈巴德遭到地震破坏,约20万人在灾难中丧生。之后苏联的地质学家们对于中亚地区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有着观点不一的推断,但由于种种原因,苏联当局并没有公布这些信息。

阿什哈巴德1948年大地震的纪念碑

(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图片来自:GTW / Shutterstock.com)▼

作为对阿富汗渗透的前沿阵地,中亚加盟共和国的稳定不仅有军事意义,也具有政治意义。就在1966年,塔什干不仅因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首脑之间的会议的东道国而成为外交焦点,4月上旬在这座城市举办的中亚加盟国足球联赛也刚刚落下帷幕。

冷战中的阿富汗和南亚国家是苏联的重点拉拢对象

而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则是社会主义橱窗▼

然而在4月26日凌晨,灾难突然降临。地震摧毁了236栋行政大楼,约700多个商铺、食堂,26个公共单位,181个教育机构,36个文化机构,185个医疗建筑物和245座工业建筑物。超过30万人无家可归。

顷刻之间,塔什干几乎被夷为平地。

轰然倒塌▼

由于苏联当局封锁了消息,所以至今这场灾难有多少人丧生外界很难得知。根据官方数据,地震中约有150人受伤,8人死亡,同时当天却有两百多人因心脏病去世,真实性恐怕不用多说。

灾难突如其来,当时的医疗设施也是不堪重负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连这场地震的震级是多少也是个谜。国际上有很多猜测,从里氏7.5级到9级不等,而苏联当局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所曝光的数据来看,地震级数为5.2级。苏联政府在宣传方面早已失去了信誉,因此这个数字也被认为是苏联大事化小的惯例。

陷入绝望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但它也许是真的。塔什干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3-8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在地震学中,震源是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断层开始破裂的地方,震源正上方的地表就是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即为浅源地震。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

以塔什干地震的特点来看,震中十平方公里区域内破坏极大,但周边影响较小,甚至到塔什干郊区,老式建筑几乎没有损坏,震源可能确实很浅。而3至8公里的里氏5.2级浅源地震,在震中是有可能形成相当于平均震源深度8-9级地震的破坏性。

地中破坏集中在塔什干市中心

周边损失则要小得多

(塔什干市地图)▼

这场灾难有太多不得而知的细节,我们也只能透过重重迷雾去探究真相。

一国包一街

灾难发生后,苏联高层高度重视。地震当天,勃列日涅夫就同苏维埃政府首脑阿列克谢·科西金与相关部门的一大批专家一起飞往塔什干,并在第二天早上举行了一次大型会议,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恢复这座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

苏联各地的援助开始滚滚而来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高层领导的监督之下,苏联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动了起来。一天之内,塔什干及周边地区就提供了大量救援物资和电力,在塔什干紧急部署了超过一千顶帐篷,开设了约600个临时商店和餐饮场所。受灾居民得以第一时间被安置在广场、人行道和草坪上的帐篷。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供水网络正常工作,电力供应不间断以及苏联军警和医护人员持续不断的输入进灾区,使塔什干避免了地震灾害之后常见的瘟疫横行和大范围的暴力犯罪。

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政府凭借计划经济体制,举全国之力,援建这座劫后余生的古城。苏联的所有加盟共和国均为灾区提供了帮助,在乌兹别克斯坦其他城市和其他联盟共和国的同意下,将近一万五千个家庭以有组织的方式重新安置。塔什干的受灾儿童在被分配到了苏联94个地区的营地当中休息和学习。

重建工程迅速展开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同时苏联当局开通了一个专项援助基金作为收集捐款的渠道,该账户总共收到来自集体单位和个人的1000万卢布。

在这笔钱中,地区执行委员会拨出了550万卢布以上的款项,用于修复单个住宅楼。其余,大约一百万卢布被直接分发给灾民,余下部分花在难民营的娱乐和免费饭菜上,以及将儿童运送到苏联其它地区。

更高效地搬砖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为了进一步加快塔什干的重建过程,苏共中央要求全苏15个加盟共和国每国义务“承包”一条主要大街,并通知建成后以其共和国名称命名。

于是,各加盟共和国均在第一时间,抽调最优秀的设计师队伍,筹措资金及材料,昼夜不停地为援建“大街”奋战。这当中,中央政府负责政策协调和城市总体设计,当地政府负责这些来自各加盟共和国建筑大军的全部生活服务保障。

旧的要修,新的要建,都安排得明明白边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尽管后期余震不断,到1966年的冬天,塔什干重建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让三十万灾民有地方住的目标也基本完成了。在所有联邦共和国的帮助下,塔什干不仅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并于1968年得到了全面修复。

拿钥匙环节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地震后三年半的时间,塔什干完成了重建,建造了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房屋,新的学校、文化中心和行政大楼拔地而起,卫星城市谢尔盖(Sergeli)也出现了。

废墟中重生

新城出现的同时,地震也抹去了旧的塔什干。大多数具有乌兹别克文化的历史遗址被摧毁,伊斯兰教和中亚草原文明的建筑倒塌,使这座千年古城不复存在。现在的塔什干则是一个在原来城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苏维埃城市。

城市进入社会主义大楼阶段

(图片来自:youtube@Мы из СССР!)▼

苏联的城市规划师在规划新塔什干时,意欲让其成为一座“模范苏联城市”,以至于重建后的塔什干处处体现着苏维埃实用主义风格和大开大合的粗犷审美,有着宽阔的林荫大道和超大型公寓楼,大型广场和公园,八车道的柏油马路,以及整个中亚第一条地铁。

不愧是苏联时代的遗产

(图片来自:Felix Lipov / Shutterstock.com)▼

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也拔地而起,人民友谊宫、电视塔、列宁博物馆、人民出版社,还有俄式风格的大马戏也入驻了这座有千年伊斯兰历史的古城。更不用提随处可见的革命导师列宁雕像。

这些都宣示着这座城市的光辉、正确和成功。

仿佛一座中亚明珠

(图片来自:Marina Rich / Shutterstock.com)▼

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风貌。当时苏联当局并没有让当初援建塔什干的工匠们离开的意思,所以数十年后,他们成为了塔什干的土著,这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民族构成。塔什干由原来的乌孜别克族城市,变成了具有来自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一百多个民族的“国际化”城市。俄语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通用语言。

苏联时期建造的乌兹别克斯坦饭店

(当时乌兹别克斯坦第一个五星级饭店)

(图片来自:Melander / Shutterstock.com)▼

新移民的到来和大兴土木的重建工作,让这座城市的面积和人口都增加到震前的1.5倍,1976年5月20日,塔什干地震十周年之际,人们竖起了一座名为勇气的纪念碑,也就是前文说的那个记录了地震时间的黑色立方体。

纪念碑后方有一堵墙,墙上刻着象征苏联各民族的浮雕,以此来纪念那场灾难过后苏联各兄弟民族的支援。

1966年4月26日5时23分

(图片来自:Cholpan / Shutterstock.com)▼

这些苏联时代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标记,在苏联解体后则成了乌兹别克斯坦政治精英们推行民粹主义的负担。他们希望在苏联解体后将一切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标志都被抹除,可是对于塔什干来说这不免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最终,包括纪念碑对面的塔什干地震博物馆在内的大批苏式建筑被清空,全市仅有勇气纪念碑和普希金雕像两处幸免于难。

对文学巨匠网开一面

(图片来自:Marina Rich / Shutterstock.com)▼

著名足球运动员安德烈·皮亚特尼茨基就是援建塔什干工匠的后代,天赋异禀的他曾先后效力于四支国家队——苏联、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兹别克斯坦,最终选择加入俄罗斯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格在俄罗斯。

这也是这一代新塔什干人对身份认同迷茫而无所适从的缩影。

那个驱使他们奉献青春热血、号召他们团结在一起的祖国已经不在了,而他们现在的祖国正在执行去苏、去俄化政策,竭尽全力的宣传乌兹别克族的主体地位。

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异类。

参考文献:

Ташкентское землетрясение 1966 года: Вспомнить все

Ташкентское землетрясение (1966 г.). Справка

Ташкентское землетрясение (1966)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posztos / Shutterstock.co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