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伴随着由美国华尔街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德、意、日三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尤其是欧洲的德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在柏林举办了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苏联,一场波及全国的权力斗争正在展开。
“幸运的”朱可夫,不仅躲过了这场灾难,还连升两级,成为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这对热衷于坦克战术,以及大纵深战役理论研究的朱可夫来说,是件好事,他需要这样的实践平台。意外的是,作为实战运用,他第一次用在了日本人身上。
职务快速的升迁,对于朱可夫来说,并不轻松。
就像一名小学生,直接去上大学一样,根本应付不过来。好在朱可夫有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过的理论功底,以及就任红军骑兵监察部助理的4年工作经验,让他应对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关键还是其乐天知命的性格,让他很快适应了这个角色。
首先,重视中级军官的战术指挥水平。一场权力斗争,让苏军的中级军官几乎断了层,新上任的团长、旅长,甚至是师长,战术水平完全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朱可夫因材施教,从团一级作业和演习开始,他手把手地教,训练工作抓得很紧。
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师一级的对抗演练,不合格的指挥员及时调整。自朱可夫来了以后,部队的训练热情十分高涨,年轻的军官们除了白天抓训练,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地完成朱可夫留的“作业”,生怕掉了队,被人笑话。
其次,军事主官必须加强政治学习。通过这场“权力斗争”,朱可夫深深地感受到,掌握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性,单纯的军事主义在红军中,不可能有好的前途,甚至是掉脑袋。同时,他要求军官们都要研究战役,思考战略,做到“两手都要硬”。
当然,朱可夫也终于有了机会检验独立坦克部队,在大纵深战役中作用和有效战术。他常将军区的4个坦克独立旅合成在一起演练战术,作为一名骑兵出身的将领,他十分清楚机动与火力在战场的地位,这也是他潜心研究坦克战术的根本原因。
并且,他着手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演练以坦克为主的,大纵深机动进攻和防御的新课题。朱可夫将这些训练成果,形成报告交给上级,得到了铁木辛哥和伏罗希洛夫等人的认可和赞许。在他们看来,朱可夫已经具备指挥战略性战役的能力。
朱可夫好像天生就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再大的困难,他都能克服和解决。与其说他天生就是当将军的“料”,倒不如说他善于思考,善抓关键点,弥补自身不足,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样的人,放在哪里都能很快适应,并创造奇迹。
让朱可夫没有想到的是,他会成为第一个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实践者。
1938年,日本关东军为了实现“北进”战略,趁苏联国内内乱,在远东的张鼓峰地区,对苏蒙军队进行了尝试性的进攻。尽管苏蒙军队凭借兵力的优势,暂时获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苏军的真实实力,日军并没有“死心”。
第二年,日军在诺门罕方向上修建铁路、集结兵力,频繁地进行空中侦察。种种迹象已经表明,日本人更大规模的进攻就要开始了。苏军也不甘落后,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输送兵力。5月,日军发起了进攻,苏军不敌后撤,幸亏援军及时赶到,稳住了阵脚。
苏军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照这样打下去,西伯利亚地区将保不住。在铁木辛哥的推荐下,国防委员会决定让朱可夫前往远东。由于事态紧急,以至于他从伏罗希洛夫的办公室受领任务后,直接坐飞机赶往前线。
朱可夫匆忙赶到战场,眼前的一幕,让他愤怒不已。作为军一级指挥部,远离前线120公里,甚至军长连前线都没有去过,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经过了解调查,朱可夫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部队的战斗力,他向国防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解除第57军军长职务。战斗进行中,指挥员不前靠,怎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如何稳定军心?这样的军长,非但不懂如何指挥部队,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怯战”的懦夫行为,是犯罪;
二是,加大兵力投入,尤其是坦克和飞机。苏军士兵的整体战斗素养,同日军相比不是很高。这个“硬伤”,朱可夫十分清楚,现训练是来不及了,只有通过绝对的制空权和强大的火力,才能粉碎日军的进攻。
更重要的是,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通过前线侦察,日军是不会轻易放手的,必须将其彻底“打疼”、“打怕”才行。为此,需要国防委员会的全力支持,准备“一次性”将对手打服。伏罗希洛夫按照朱可夫的要求,即可进行了安排。
朱可夫大胆尝试,大纵深战役理论显现威力。
参加战争,对于任何一名职业军人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朱可夫更加高兴的是,一方面可以将大纵深战役的训练成果,用于实战检验;另一方面,远离复杂多变,人心惶惶的政治斗争,取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是保命的关键。他要大显身手。
第一步,争夺制空权。伏罗希洛夫给朱可夫派去经验丰富的航空兵,其中包括21名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他们与日本空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三次空战中击落对手64架战机,牢牢掌握着诺门罕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步,以哈拉哈河东岸为核心,展开大纵深梯次防御,并以纵深进攻进行反突击,粉碎日军的进攻。7月,6000名日军占领了巴音查岗高地,朱可夫随即命令炮兵和航空兵,对驻守的日军进行猛烈轰炸,等坦克部队到达后,开始反突击。
300多辆坦克、装甲车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分三路进攻,直接冲上了山头,根本不给对手反应的机会。从未见过这种打法的日本关东军,尽管负隅顽抗,但无法阻止“钢铁洪流”般的冲击,只得丢下上千具尸体,仓皇败退。
更关键的是,实施大纵深机动进攻,彻底歼灭日军。随着援军不断地到达前线,朱可夫的部队已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飞机的数量,是对手的2倍,坦克更是对手的4倍。这已经符合大纵深机动进攻的条件,他决定乘敌不备,突然发起攻击。
8月20日,近300架战机对日军的防御前沿,进行大规模轰炸,火炮也是不计数量的猛轰,坦克部队快速机动迂回,将日军第6集团军死死地围住,剩下的就是分割、歼灭。此战,苏军伤亡1万人,日军伤亡5.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没。
此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人“北进”的企图,展现了苏军的机械化装备和新战术的威力,特别是在德国入侵苏联时,日本关东军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见,朱可夫新的战术原则确实将日本人打怕了。同时,也为他对付德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如果没有诺门罕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还会任用朱可夫吗?
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