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折衷主义里《安家》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随着剧情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聚焦于上海老洋房。在第23集中,上海首富林茂根描绘了让他心心念念一辈子的“精神家园”的样子——

半球屋顶,长方形的窗户,山墙,露台,透过黑色大铁门,可以看到里面开满了鲜花,还有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这个童话般的房子长什么样呢?优秀的徐姑姑很快给出了答案——

折衷主义究竟是什么?折衷主义建筑在上海还有哪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Eclecticism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Eclecticism)又称折中主义,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折衷主义理念逐渐影响到了艺术与设计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折衷主义设计风格。这种风格继承了折衷主义的核心理念,他不追求固定的表达形式,可以将任何表现主义的物体自由排列、组合在一起。它是一种不受拘束的多元化风格,通俗来说就是“混搭”、不统一风格。

20世纪初,中国的建筑师们迅速接受了折衷主义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流行了将近3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建造的西方复古主义建筑与折衷主义建筑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以某种西方建筑风格为主的复古主义建筑往往掺杂其他风格的建筑语言,风格并不纯正,但是与有意识地将各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的折衷主义建筑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复古主义建筑的局部风格混杂是无意识的,而折衷主义建筑的风格混杂则是有意识的,是一种有特定目标的美学追求”。(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话》)。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建筑业在20世纪后亦迅速发展。公共租界各处拥挤的棚屋正被拆除,取代它们的是高大、宽敞和更坚固的建筑。大量的旧建筑拆除翻新,大量的新建筑被建造起来,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荟萃了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充分体现出了折衷主义精神。

1

史量才旧居

史量才在上海有两处旧居。一处位于松江泗泾镇江川北路85号,以史量才夫人庞明德之名命名的“明德堂”。这是一座玲珑小巧的两层马蹄形走马楼,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另一处就是铜仁路257号,被大家称为史量才公馆。2014年,史量才旧居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量才旧居建于1925年左右,建筑为中西结合式花园住宅。由一幢欧式三层楼的洋房、一幢古色古香的红楼和一幢水泥砖木结构的小楼组成。欧式洋房廊厅宽敞,墙侧有壁炉,整幢房子的廊厅地面和楼梯及扶手都采用米色花纹的大理石。中式长廊外,庭院古色古香,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还布置了假山和喷泉。

2

黄家花园

崇明黄家花园,位于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中心医院内。黄家花园建于1927年,是一个中西合璧式的花园别墅,前为院、后为宅,前部建筑为西欧风格,建筑平面呈“凹”形。黄家花园现存建筑29间,占地面积33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24平方米。为崇明籍富商黄稚卿所建。

别墅是混合式的西欧建筑式样,砖木结构,平面矩形,清水砖外墙,平瓦双坡顶。平房正屋前筑有三面登级的水泥大平台一方,四周环绕花式水泥瓶颈栏杆,栏杆柱上塑有石狮子。立面外廊入口饰塔什干式双柱,正屋上方饰西洋弧形雕花水泥顶墙,劵楣有放射状纹饰。

正厅内水磨彩色水泥地坪,内置中式红木搁几及太师椅、茶几,巨幅字画悬于两壁。两旁各有西式房屋多间,有长廊连贯。由西式正厅往西北、东北向各有中式平屋十多间,为内宅,屋内堆置家具什物等。

正厅之南是花园,遍植红枫、五针松、棕榈、雪松、龙柏等,中间用碎石砌一小池,池中养着金鱼。园中小径迂回,布置假山石笋、石台、石凳。西北角有果树林,硕果累累。

3

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邮政总局于1924年建成,造价为360余万元,设计者为新怡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思金生。大楼建筑面积25294平方米,总高51余米 (连钟塔,不包括旗杆)。其外观为英国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有上下贯通三层的科林斯式立柱。大楼转角处有钟楼,上面又有塔楼,为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式。

最引人注意的是钟楼两旁基座上的两组雕塑,一组是3人,手持火车头、轮船铁锚和通信电缆的模型;另一组也是3人,居中者为希腊神话中的商神朱庇特,左右为爱神,象征邮政为人们沟通情愫。大楼现为邮政总局大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交通银行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上海开埠后,英国大鸦片商颠地,兰士禄曾在外滩购买了许多地皮,外滩14号就是其中之一。1880年,由13家德国银行联合组成的德华银行,购下了这块地皮和房屋。1902年,德华银行请著名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对此大楼进行改建设计。海因里希只是在顶层增加了一个稍有坡度的屋顶,使整个建筑与欧洲银行相似, 同时,在汉口路口的转角处建了一个塔楼。1914年以后房屋租给了成立于1903年的中国交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开始重建新楼, 由鸿达洋行设计,于1948年10月竣工。建筑形式为西方文艺复兴与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风格。

新大楼占地面积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 过4扇铝框玻璃门, 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1954年,大楼划归上海市总工会。

5

上海海关大楼

该楼建于1927年,耗资430万两白银,属于希腊式新古典主义建筑。上海的海关建筑先后建过三次,分别为三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最早的上海海关是 1845年建造的,被称为“新关”“北关”“新北关”,也称“江海北关”。1891年,上海海关已由英国人赫德掌权, 所以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新江海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砖木结构,中间有 6 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假 4 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

1925年,新的江海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是年12月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大楼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大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钢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神圣肃穆。

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大楼顶部设计有3层高的钟楼。钟楼依次分为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由于该楼与汇丰银行大楼均出自威尔逊手笔,在设计上和谐地处理了高与低、长与狭的协调关系,建筑风格也相对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滩的“姐妹楼”。

6

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

1899年,麦克倍恩公司买入了外滩一号。1913年,公司拆除原建筑,在外滩龙头的位置建造了一座七层办公大楼,是当时外滩上最高的一座建筑,故得名“外滩第一楼”。1916年,大楼竣工。随后,亚细亚公司租下了这座大楼内的大部分房屋,后又获准在大楼正门挂上“亚细亚”的标志,所以这幢楼就逐渐被人称为“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是一座七层钢混结构建筑,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主体部分由不同的设计风格划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有明显的腰线划分。一二层以花岗石面砖砌筑,临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的立面均有入口,外滩一侧为主入口。主入口设计成古典主义样式,门厅高两层,立有四根爱奥尼克柱。柱顶端托起一座断裂式弧形山墙。三至五层墙体刻横向凹槽,中部略微内收,纵向排列三窗,顶窗为半圆弧形。四根两两排列的爱奥尼克柱贯通六七层中部,阳台外围有铁质护栏,六层窗户上饰有三角形小山花。檐口上方的八层为1939年加建。大楼的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大天井,供人们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细亚大楼被日军占领,公司英籍人员多数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公司在原址复业,经营业绩再创新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市冶金设计院、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司等单位迁入办公。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文中手绘图选自学苑出版社《上海老洋房》《上海滩上的万国风情》,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张鹏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兼收并蓄: 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上海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朱磊,《科技资讯》2008年32期)

《上海老洋房》系“故园画忆”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以170幅钢笔素描,描绘上海各式民居建筑和市民生活的不同场景,向读者展示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安家》里的文化课,看这本《上海老洋房》就对了!

《上海滩上的万国风情》系“故园画忆”丛书中的一种。以162幅钢笔素描,描绘上海近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并交代其背景,展现了百年来十里洋场的变迁。

学苑出版社

版权合作/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xueyuanpress@163.co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