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埋线疗法——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临床一般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类。阳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黄而短赤,腹胀,大便秘结,胸闷呕恶,舌苔黄腻,脉滑数。阴黄:黄色晦暗,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畏寒,脘痞腹胀,舌淡苔腻,脉沉迟。

[诊断依据]

1.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药物等病史。

4.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检查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病因诊断。

6.必要时作甲胎球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证候分类]

1.肝胆湿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

憹,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湿困脾胃: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3.热毒炽盛: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4.寒凝阳衰: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处方]

1.阳黄

治法:清热化湿,疏泄肝胆。

主穴: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天枢。

配穴:公孙、中脘、内庭、阴陵泉。

2.阴黄

治法:健脾利湿,温化寒湿。

主穴:肝俞、胆俞、至阳、脾俞。

配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加减:肝胆湿热加阳陵泉、太冲;湿困脾胃加中脘、阴陵泉;热毒炽盛加太冲;寒凝阳衰加命门、气海。每次选5~8个穴位,半月做埋线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

1.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

2.忌辛辣、肥甘油腻食物,忌酒。

3.保持心情愉快,忌恼怒。

4.要注意休息。

[临床资料]

1.穴位埋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组显效20例(57.1%),有效13例(37.1%),无效2例(5.8%),总有效率是94.2%。对照组显效8例(32%),有效6例(24%),无效11例(44%),总有效率是56%。两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王光义,陈睿,杨红.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52〕

2.穴位埋线治疗肝炎后综合征,治疗组显效20例(57.1%),有效13例(37.1%),无效2例(5.8%),总有效率是94.2%。对照组显效8例(32%),有效6例(24%),无效11例(44%),总有效率是56%。两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杨焕彪.穴位埋线治疗肝炎后综合征38例.中国针灸,1997,(6):371〕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