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陈相赞许行之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至,到)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般百姓的住宅)而为氓(别处迁来的人)。”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穿)褐(粗布衣服),捆(织)屦(草鞋),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农具)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自己做饭)而治(治理得好)。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损害)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通过对话揭露了许行言行中的自相矛盾,许行并未完全自给自足,也要依赖别人,进而孟子得出结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金属锅)甑(蒸饭的瓦制炊具)爨(烧火做饭),以铁(农具)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放弃)皆取诸其宫(住所)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怕)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同“露”,破败)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给…吃)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以尧舜等圣人为例,说明圣人之治天下,无暇亲耕。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中原地带)。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通“裂”,分割)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稻、黍、稷、麦、菽)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有规律)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通“又”)忧之,使契(殷之祖先)为司徒(官名,掌管教育),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尧之名)曰:“劳(勤)之来(勤)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整治)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给予别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第二部分 批评陈相背叛师门
☆陈相辩解:从许子之道,天下无伪。
孟子反驳:许行之道只能助长虚伪,无法治理国家天下。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两倍)蓰(五倍),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并列,放在一起)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粗糙的草鞋)小屦(精细的草鞋)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陈相赞许行之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通过对话揭露了许行言行中的自相矛盾,许行并未完全自给自足,也要依赖别人,进而孟子得出结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以尧舜等圣人为例,说明圣人之治天下,无暇亲耕。
第二部分:批评陈相背叛师门
☆陈相辩解:从许子之道,天下无伪。
☆孟子反驳:许行之道只能助长虚伪,无法治理国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