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自头”。关于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流传不衰。经诗人骚客悉心渲染,百姓黎民的口耳相传,送成名传千古的神奇人物,而且越传谜越多,愈解谜愈大,甚而盖过不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
关于杨贵妃未死的史料根据。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兵变,葬于马嵬。这见于正史记载,本应是确实无疑的。但杨贵妃未死的传说就在当时也很盛行。这些民间传说也有其史料根据。
据《资治通鉴》引《实录》的记载,杨贵妃被缢死后曾“舆尸置驿庭”,召兵变将领验尸,而将领们只是
“免胄释甲,顿首谢罪”,
并未有验看尸体之举。既未验尸,谁能肯定死者必是杨贵妃?
又据新旧《唐书》记载,唐玄宗自西蜀返回长安,曾密令内侍给杨贵妃改葬。可是挖开坟墓,却是
“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内侍即献上香囊交差了事。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许多矛盾。从杨贵妃的死到改葬,不过一年半时间,按理说肌肤不会全腐,至少骨骸尚在。改葬重于骨植,何以竟至于连改葬也无法进行?
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墓穴中只葬有香囊,而无杨贵妃尸体。
《长恨歌》中关于杨贵妃的死。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中关于杨贵妃的死,很显然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长恨歌》记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访杨贵妃一事,就有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一句,这不就暗示着杨贵妃的葬地不存在吗?
《长恨歌》上又说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杨贵妃死了既不上天堂也不人地府,也暗示着杨贵妃未死。诗中最后说到终于在“海外仙山”找到了杨贵妃。“海外仙山”当时是指日本。这就是说杨贵妃未死而是逃到了日本。
关于杨贵妃未死之事,很可以做这样的推断。
当时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将贵妃带到佛堂,用白练缢死。而高力士本是官中旧人,与贵妃相熟,因而手下留情,将贵妃缢昏即召兵将领验看。而将领们一见皇命已将贵妃赐死,便免胄而拜,未验尸就散去了。玄宗更不忍再看。再则当时兵变实系太子李享所策划,旨在清除掌有实权的杨国忠,胁迫玄宗退位,于贵妃之死自不会认真。杨贵妃缢后复苏,宫中侍从念及往日情谊,设法隐匿并助其逃脱是完全合情理的。如果事实如此,改葬时墓穴无尸体就很自然了。
杨贵妃逃至日本的可能性。
关于未死的杨贵妃逃至日本,根据当时情况和日本的民间传说也有可能。在唐玄宗在位期间,中日交往甚盛,日本的使臣、僧侣、商人及留学生在中国的甚多。安史之乱后,日本使臣势必离开长安,向南或向东逃亡返回日本。
杨家当时是大族,天宝一代,宠显之势无以复加。史书载杨国忠的四个儿子在叛乱中均被杀,其中说杨咄陷敌被杀,杨晓逃至汉中被杀,都值得怀疑。杨咄婚于皇室,妻为万春公主,官至鸿胪卿(相当于外交部长)。他身处高位,对皇帝西逃必定早知,杨氏一家及外国使臣必定极早脱逃,不致陷敌。杨晓虽逃至汉中,但李瑀受命到汉中的时间较晚,不致坐待李瑀来杀。再者杨氏子女甚多,逃脱马嵬坡之难的应不在少数。
因此出逃的杨贵妃与杨氏子女相遇,并因某种机缘与日本的遣唐使一道东渡日本是可能的。以杨氏的显赫及杨咄的官职,必与日本使者交谊深厚,危难之际救助浮海完全可能。
现在能收集到的日本国的传说,也可做为杨贵妃出逃日本的佐证。
日本关于杨贵妃的材料虽然真伪难辨,却也存在久远。在日本有两处杨贵妃的坟墓,一在荻町的长寿寺,一在久津,二墓皆为石塔,只是形状不同。又有杨贵妃的像,一在荻町的长寿寺,据说是杨贵妃死后日本人所造;一在京都,为唐使所送。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曾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而且展示古代的文件做证。日本的古代传说称,杨贵妃一行人是公元七五七年到日本国的,所乘的船在山口荻町登陆。传说杨贵妃到日本后受到优厚的待遇,和当时已被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尚有音讯相通。还有传说杨贵妃到日本后受到孝谦女天皇的优礼。奈良麻吕政变后,孝谦执政,杨贵妃曾参与宫延政务。据说杨贵妃在日本的活动一直到奈良时代结束,日本都城迁到京都时才终止。她死在京都。
总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女代表美,美是不死的,因而美女也是不死的。若美女已死,人们便用传说、用诗来纪念她,用各种各样的谜来表达对死的遗憾。杨贵妃生死之谜永远解不完,人们心中对美的爱就永不凋谢。杨贵妃将永远陪伴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