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立斌先生为江西省上饶市鹅湖书院管委会原副主任、书院院长,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书院纵横》杂志主编。王先生长期从事文博与书院文化研究工作,以文博人特有的田野调查方式走访了江西境内多所书院,并且进行了详尽专业的学术研究。近期,《书院研究》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先生“上饶(信州)南宋四大书院及其它书院”研究成果,以飨学界!
朱陆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
王立斌
鹅湖书院亦名文宗书院,自南宋迄今有765年历史。为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并于2006年5月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15日,由国家邮政局发行《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遗址在今江西铅山县城(河口镇)东南15公里鹅湖山麓。唐大历中,有大义禅师营建寺院于峰顶;朝廷以山名,赐寺院。宋初,寺院移至山麓官道旁;先后赐名慈济、仁寿;俗称仍为鹅湖寺。唐贞元元年(785)进士李翱,字习之,山南东道节度使,首创讲儒学经典于鹅湖。李翱对“格物致知”作了较为清楚的解释。开辟了宋、明道学家讨论“格物致知”的先河。朱熹、王阳明、叶适、王艮、彦元等思想家先后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南宋时期,朱熹、吕祖廉、陆九龄、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在鹅湖相会展开学术研讨,鹅湖寺因此而盛名于世。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春夏之交,吕祖谦入闽访朱熹,两人合编“近思录”完稿,朱陪吕共游武夷山。初夏,朱熹陪送吕祖谦道经江西铅山县,停留于鹅湖寺。先是,吕见朱、陆平日操论不一,望能有所折中,于是写信给陆九龄、九渊兄弟,约陆氏兄弟相会于鹅湖寺,企图调解朱陆之间的学术分歧,即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陆氏兄弟与朱在鹅湖寺“逗留旬日”,“相与讲其所闻之学”,但各执所见,互相交锋。陆九龄、陆九渊各就自己的观点先后吟诗一首。陆九龄诗说:“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琢切,须知至乐在于今。”陆九渊又和诗说:“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致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岳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古今。”朱当时情绪不佳,没有答诗。三年后,朱又和诗一首说:“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托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在古今。”陆朱各执所见,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通过何种途径去完成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的问题。陆氏兄弟主张“先存心而以易简自高”,朱熹则主张“先致知而后存心”,这就是所谓朱、陆“道问学”与“尊德性”的门户分歧。“鹅湖之会”虽没有解决分歧,但在当时学术界确是一桩难得事件,开了不同学派论辩之先河,在中国哲学史、教育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为纪念朱、陆这次鹅湖之会,后来的理学家们曾建四贤祠于鹅湖寺,将朱陆同堂而祀,旨在调和、折中鹅湖这场争论。陆氏后学,绍定间任职江东提举后又兼提刑的袁甫,曾作《四贤堂赞》,他赞朱熹:“道若大路,曲折万端。辩析毫厘,用力甚难。上续伊洛,昭载可观。考亭遗规,世世不刊。”赞象山:“即心是道,勿助勿忘。爱亲敬长,易简平常。煌煌昭揭,神用无方。再拜象山,万古芬芳。”又说:“鹅湖之集,诸老先生议论未能悉同,以是妄加揣摩,其失远矣!” 夫子尝云:君子和而不同,不同乃所以为和,不蕲于合,乃所以为一致也。天生英贤扶植斯道,忠君、爱亲、敬长,一性灵明,与天地并亘万古不可磨灭者,或入之也渐,或入之也勇。勇非无渐,而渐非不勇也。顾其所由之门然耳。鹅湖之集谁得而议其异哉!”君子讲学既切之又磋之,既琢之又磨之,反复辩明惟求一是。苦虑其不相和,心非而口然之,此乃浅大夫之为耳。“宋末元初,贵溪程开建道一书院,主意折中朱陆两家之学。这种观点在宋元之际,影响曾经不小。元代南方最著名的理学大师,大教育家吴澄也是调和朱陆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吴澄在《送陈洪范序》中讲:“朱子之教人也,必先之读书讲学。陆学之教人也。必使之真知实践。读书讲学者固以为真知实践之地;真知实践亦必自读书讲学而入;二师之教一也”。吴澄的这种调和、折中观相当长时间地成为元代学术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的倾向。
除朱陆等理学大师的鹅湖之会外,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又仿淳熙二年鹅湖故事,约朱熹、辛弃疾相会于铅山紫溪,商谈世事与学问,朱失约未至。“陈、辛二人瓢泉共酌,鹅湖同憩,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他们共同商讨了抗金雪耻的大计,表示了支持抗战的决心,加深了相互间的战斗友情。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歌,”为第二次鹅湖之会留下了多首不朽之作。
鹅湖书院之建旨在纪念鹅湖之会。淳祐十年(1250)江东提刑蔡抗(朱门后学)复建书院,请于朝,赐名“文宗”用朱熹赐号为书院名。
元代,“文宗书院”自鹅湖山麓迁到老县城西北。元廷设山长,直学等官主持。置备整套祭器祀祠朱、陆等人。元末书院毁于兵火。明景泰四年(1453)都御史韩雍又在宋代旧址重建书院,扁额“鹅湖书院”。弘治间,书院迁峰顶。正德六年(1511)江西提学副使,著名文学家李梦阳又会同地方官吏在山麓原址兴复,仍扁“文宗书院”。万历初张居正废全国书院。鹅湖书院经邑人士再三请求保留了对朱、陆四人的祀祠。张居正死后不久,书院随即恢复。崇祯末杨廷麟等又加以重修。明末,书院荒废。清初,鹅湖与白鹿洞、白鹭洲、友教等江西名书院先后恢复。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书“穷理居敬”额与“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联赐书院悬挂。其后江西督抚司道大员、广信、铅山、府、县官吏和地方士绅又相继修葺;聘山长掌教;置田地山塘,好典资金,发取租息,用作山长朿修,生童膏火奖赏和祀祭、修缮开销。书院学徒较长时期保持生员和童生一共将近百人,除铅山籍学徒外,亦有少数外地的游学之士。咸丰间书院屋宇、资金,由于战争损失较大,同治间才重新恢复。光绪末年清廷迫于时势,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鹅湖书院遂改为鹅湖师范学堂,后来又改为鹅湖中学。1957年列江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2006年批准为上饶市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处级单位)。
更多阅读:
书院人 | 王立斌:我自 己的经历就是传统书院与当代书院的结合
王立斌:南宋四大理学门派与书院发展的贡献(上)
出版
作者简介
王立斌,江西省上饶市鹅湖书院管委会原副主任、书院院长、研究员,上饶师范学院朱子研究所研究员,江西省2011计划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文博与书院文化研究工作,现任北京七宝阁书院《书院纵横》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