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的这杆大旗不能倒
——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
保健时报记者 董超
梁晓峰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防控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承担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预防新策略的研究”研究。多次参与处置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全国性疫苗接种及群体事件,2008年曾赴汶川地震灾区组织应急接种,2014年带队赴西非赛拉立昂援助处置埃博拉疫情。
“世界公共卫生联盟对中华预防医学会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预防、控制及管理措施表示支持与赞赏。”“亚太流感控制联盟对中华预防医学会采取的系列措施印象深刻,为所有奋战在抗击疫情岗位上的公卫同仁加油打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华预防医学会陆续收到了世界公共卫生联盟、亚太流感控制联盟等组织发来的信函,赞赏中国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努力,并肯定中华预防医学会针对抗击新冠肺炎采取的行动。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肆虐神州大地,人民健康遭到严重威胁。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
“中华预防医学会作为我国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和预防医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我们更应当履行好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当中。”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疫情发生后,学会迅速成立了新型冠状肺炎防控专家组,组建起一支涵盖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卫生应急等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密相关的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每天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发挥了社会组织建言献策的作用。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还将继续下去”
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传染病在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人类也在和传染病不断较量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100多年前,人类社会就暴发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流感——西班牙大流感,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天花、脊灰等疾病的消除,到后来疫苗的出现,让人们似乎觉得传染病的威胁越来越小了。可进入21世纪后,非典型肺炎(SARS)、埃博拉病、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目前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又一次次让人类防不胜防,吞噬了无数宝贵生命。梁晓峰说:“事实告诉我们,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还将继续下去。”
目前,国内疫情虽逐步明朗,但国外疫情却越发严重,新冠肺炎已蔓延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抗击疫情并不是中国一国的事情,而是全球性的事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肩负起了采取果断措施防控病毒的责任,且积极有效的举措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梁晓峰说:“为了向国际社会真实、客观分享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将中国新冠肺炎防控和诊疗相关指南最新版及其解读编译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疗指南(英文版)》,并正式出版。该书为受疫情影响国家的卫生防控工作提供借鉴,促进国际上各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卫生健康发展。”
在谈及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公共卫生方面的交流时,梁晓峰表示,当前新冠肺炎成为大流行(病)的威胁已变得非常现实,所以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一方面要不断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帮助那些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没有疾病防控体系、经济也比较弱的国家,为他们传授一些中国在防控传染病方面比较成功的经验。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我国疾控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已然不容忽视”
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2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通过对中国的实地考察,对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面对这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这一新的呼吸道病原体的迅速蔓延,改变了疫情快速扩散流行的危险进程。
虽然我国在疫情防控行动上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疾控体系的短板和不足。自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在疾控体系建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投入还远远不够,关键要理顺体制机制问题。从这次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来看,真正建立一个符合疾控本身内在规律的体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处置情况来看,我国疾病防控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已然不容忽视。”作为一名老疾控人,梁晓峰也指出了我国疾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他直言,能力不强是首要问题,整个疾控系统不足以应对此次疫情。监测工作没有及时发现病原和人传人的证据,前期也缺乏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能发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和病毒的快速传播能力。
梁晓峰说:“本次新冠疫情处置,从疫情的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的提出与实施,疾控机构发挥的作用有限。比如疫情的网络直报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够,对外公布和各级决策部门使用的数据均为行政部门另设一套电话和表格报告系统,数据对不上口。
另外,现行的传染病早发现方法、疾病监测预警技术、防病适宜技术、流行病调查分析能力、不明致病因子检测技术、健康大数据分析运用技术等,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极为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造成这种严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根本上是‘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未形成社会共识,对疾病预防工作重视投入不够。”
“公众要革除陋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为主的大旗不能倒
预防病魔,方能驱逐“穷魔”。2019年8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在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发出了《积极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倡议》,号召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落实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全力维护人群健康、有力防控重大疾病,发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主力军作用,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通过这次疫情来看,更加体现了这个倡议的重要性。
“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讲,最好的时机还是预防。我们发布这个倡议,也是想唤起社会、唤起有关部门、唤起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对预防为主的重视性。”梁晓峰说,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重视度不算高,再加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认为传染病会越来越少了。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带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所以预防这根弦不能松,“预防为主”这杆大旗也不能倒。
梁晓峰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家能深刻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慢性病的防控上,则更为重要。同时,也建议公众要革除生活中的一些陋习。“你看,由这次疫情引发的野生动物保护如今已达成了共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但类似的陋习还有很多,比如吸烟。”梁晓峰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其中包括约110万中国人。在国际控烟快速进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吸烟率仍然居高不下,两个成年男性就有一个吸烟者,至今还在沿袭着这种陋习。此外,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改变的。
“怎么能够健康地生活,是未来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思考的事情,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革除陋习外,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到了冬春季就戴上口罩,在你打喷嚏的时用纸巾或者用胳膊肘挡住脸部,外出时随身携带消毒酒精等。”梁晓峰说。
“谣言止于智者,没有智者,谣言就会一直传下去”
公众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路上,抗击谣言几乎一路伴行。在当下疫情传播的特殊时期,利用公众急于知晓病毒来源、传播情况和救治方法等心理,一些谣言制造者更是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散布大量不实消息,让一些健康素养较低,并不了解真相的公众被误导,进一步形成毁灭性的“蝴蝶效应”。那么,公众应如何对信息源和信息质量进行鉴别和判断呢?
梁晓峰坦言很难,因为有一些问题要提出一些证据,就需要做大量研究。另外,那些轻信谣言、上当受骗的都是以老年人居多,由于他们生在特殊的年代,缺少文化知识和辨别能力,子女又不在身边,很容易上当受骗。
“谣言止于智者。没有智者,谣言就会一直传下去,特别是健康谣言。”梁晓峰说,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加强我们的科研能力。对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公共卫生机构都可以发挥其自身作用,公众关心的就是怎样吃有营养,怎么锻炼有效果等,但这方面的科研恰恰是比较弱的。
其次,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国人在健康素养和健康知识的积累上还是比较差的,201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7.06%。建议公众要多看官方发布的信息,其他传闻不要轻信,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力。
梁晓峰说,中华预防医学会历来非常重视科普相关工作,一直采取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并进行广泛宣传。下一步,学会还要充分整合全国省级学会、分支机构、系列期刊和科普基地等资源,制定参与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发展规划。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