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介绍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此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
[诊断依据]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无痛、望无胀形的特点。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证候分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痰湿中阻: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3.湿热阻胃: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胃不和: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口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脘腹满胀,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胃阴不足: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健脾和胃,益气消痞。
[处方]
主穴:中脘、梁门、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加减:饮食内停加下脘;痰湿中阻加丰隆;湿热阻胃加天枢、内庭;肝胃不和加胃俞、肝俞;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胃阴不足加脾俞。每次选5~8个穴位,半月做埋线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
1.避免情绪激动和恼怒。
2.避免过度劳累。
3.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临床资料]
1.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埋线组有效率为88.89%,优于针刺组76.4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各型治疗前后近期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证与其他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在3年以下患者与10年以上患者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李红,邹军,张家维.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33-134〕
2.穴位埋线治疗胃病,埋线组87例,三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为5.75%,对照组13例,三年内复发9例,复发率为69.23%,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邓小荣.埋线治疗胃病100例分析.医学信息,2010,2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