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丽的呼声(Rediffusion)中文台有一档连播长达18年之久的节目《快乐生辰》,主持人“加明叔叔”通过演布偶、玩魔术和讲笑话等形式,使它成为风靡香港且长盛不衰的儿童节目。加明叔叔,原名王曦,又名王义存,是香港第一位推动手偶剧的艺术家、第一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王曦先生之子王者匡(Harry哥哥)亦是当今香港儿童节目主持人、音乐家、魔术家。2012年,王曦作为公众人物之一,接受香港《亚视百人》节目的访谈,先后参与录制的嘉宾还吴君如、任达华、黎明、甄子丹、刘嘉玲等人。

2012年王曦先生接受采访
鲜为人知的是,1942年王曦曾从澳门跟随艺联剧团来到广州湾,与培才中学结缘,直至抗战胜利后才离开此地。2017年8月初,我们辗转联系上王曦夫人,表达了我们的采访意愿。王太太通情达理,态度亲切,她说:“王曦现在心脏病发,危在旦夕。但他意识正常,表达能力尚可,只是耳背。你们难得从湛江来探访,一些还是年青校友,沒有理由拒之门外。欢迎你们随时到访。”随后,我们如约前往王先生寓所,在床侧聆听王先生满怀感动地忆述往事。讲到动情处,他情不自禁哼起昔日演奏的名曲《双鹰旗下》。在他的记忆深处,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的广州湾时光。

随剧团来到广州湾
1924年,王曦生于广州的官宦之家,祖籍惠州。他从孩提时代喜欢观看马戏和魔术,凭借着天赋,在此过程中“偷师”学会两手。家族长辈朋友之间聚会时,都喜欢叫他出来表演,“扮鬼扮马”,从儿时开始就被称赞具备表演的潜能。
抗战初期,王曦在澳门居住。1942年4月,香港戏剧工作者在澳门成立一个“艺联剧团”,由张雪峰担任团长。该团在澳门首演《秦淮曲》受到追捧,后招考演员。王曦认为,联艺联剧团很了不起,由张雪峰、张雪光、张宇峰三兄弟带领,演员有梁福和、鲍洛夫、邓竹筠、陈有后和郑子敦等不少知名话剧演员。艺联剧团作为当时澳门少有的职业话剧团,演出《雷雨》《日出》和《明末遗恨》等大型剧目。正是在这一时期,王曦加入了艺联剧团,他说:“澳门缺乏娱乐,既然如此,人们就需要娱乐。所以就有一班艺人组织了一个话剧团演出,我就是在澳门加入艺联剧团。”
艺联剧团在澳门演出成绩好,赚得“盆满钵满”。但到1942年下半年,艺联剧团迫于日本方面的施压,转赴广州湾等地演出。王曦从澳门随剧团到法国租借地广州湾演出。艺联剧团在广州湾得到钟启南、卢敦等人关心,处境顺利,演了很多场戏,大受欢迎。主要演出场地是文化戏院、百乐殿戏院。文化戏院,始建于1937年,原名娱乐戏院,竹木棚架结构,座位900多个。百乐殿戏院,始建于1941年,由张滨材、梁均泉等商人投资,建筑师梁日新承建,座位1100多个,是当年最豪华的戏院。两家戏院都位于赤坎法国大马路(今中山二路)的街尾。
他们在广州湾演出的话剧剧目有《秦淮曲》《雷雨》《日出》《茶花女》《钦差大臣》《家》《春秋》等,每场都有好多人来看,一票难求,座无虚席。当其时,少年王曦还没有扮演角色,而是在后台协助做舞台声响效果。他们在文化戏院一个剧演足三晚,“爆晒棚”。比如有一幕大雷大雨的场景,那时候话剧主要是靠灯光,靠那些铁球、铁板模拟打雷声音,“乒乒乓乓”,对于营造气氛很重要,也很有名气。演出受到广州湾很多人的欢迎。正如陈定清撰写的《遂溪县、广州湾话剧活动的回忆》一文所述,“张雪峰率领的艺联剧团由香港(应是澳门,引者注)来广州湾,成员有区爱、林清、蒋微、邓竹筠、岑孟登、梁福和等,曾先后在赤坎各大戏院演出《明末遗恨》《茶花女》等剧目,以布景绚丽、灯光变换吸引大量观众,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在这背后,王曦等后台人员功不可没。艺联剧团被称为“第一个在广州湾舞台上出现的完全以演出维持生活的职业话剧团”。
很快,艺联剧团就转往他处。梁燕丽著《香港话剧史(1907-2007)》提及,“‘艺联’在广州湾一年,也取得相当成功,但日本势力也追到广州湾去,到了1943年连薛觉先也保护不了‘艺联’,迫使‘艺联’又迁到安南,撤到桂林,又与国民戏院签约开演《明末遗恨》。”剧团曾在柳州暂留,1943年3月14日,张发奎在柳州邀请李汉魂晚宴,观看了艺联剧团,李汉魂在这天的日记写道,“该团新由广州湾退出,设备艺术俱佳,本晚演《秦淮河》(《明末遗恨》),以古装白话而插歌剧,且布景甚佳,再加改进,当足为新剧及粤剧别树一帜也。”所谓《秦淮河》似为《秦淮曲》之误。
这一次,王曦没有随团内进,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广州湾。原因在于,王曦曾帮助培才中学张罗筹款活动,他们将《碧血花》(即《明末遗恨》)第二幕改编成独幕剧《郑成功》,在百乐殿戏院演出。骆乃琳(曾任培才学校教员)饰演郑芝龙,王曦演他的工人阿仓,他既进行布景又兼演员,这是王曦的第一次演出。开始由幕后转到台前,开启人生漫长的演艺时光。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了时任培才中学董事长陈学森的赏识,入读该校。
结缘培才中学
王曦得到陈学森的支持,顺利进入培才中学。王曦自述,“那时候我的文化水平是'半桶水',不知道读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好,他们干脆让我读高中。”王曦正式成为培才中学第一届高中学生。
战时广州湾成为各地逃亡的目的地或转站点之一。培才中学非常注意延请各方面的教学人才,颇有名气,譬如英文王乃春先生,中文戴南冠先生,数学姚广芬先生,化学周凤锦先生,音乐刘克明先生、管乐队教练李广深先生。上课时,学生分开坐在课室里,课室设备非常好。黄友棣先生具有音乐创作能力,专门为培才创作了《培才颂》《欢送歌》《毕业歌》。黄友棣有什么大小事情都找王曦帮忙,包括演出的背景和灯光。王曦积极参加学校管乐队、合唱团和演话剧等演出,得到多位老师的喜欢。据1943年出版的《培才学生》创刊号显示,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节期间,庆祝国庆音乐戏剧演奏大会节目中,压轴的节目是由培才剧社演出的《迷眼的沙子(两幕喜剧)》中,王曦既是演员,又是舞台监督之一(另一是麦淑宜)。
当其时,培才管乐队很厉害,成员二十几人,各种乐器都齐备,有短号、长号、大号、萨克斯风等。王曦在乐队里面吹低音喇叭。一旦有嘉宾进入广州湾,乐队都会到寸金桥迎接演奏。他们还在各大酒店演出,南华大酒店有一个角落几乎为这支乐队而设,很多大宴会都请他们乐队去做伴奏。他们最出名的曲目就是《双鹰旗下》。那时组织一支乐队不容易,陈学森很爱护乐队。王曦回忆,“有一次陈学森说:‘你们乐队这么出名,来我乡下演奏啦。’我们一路吹奏乐器走进霞山区北月村,声响很大,牛马都跳了起来,不知多搞笑!你想想一支西洋乐队来乡村演出,都不知道那些农民喜欢不喜欢,不过乐队是真的好。”
陈学森很器重王曦,将他当作儿子般看待,免除他的读书费用,逢年过节都给“利是”。每一次请吃大餐,陈学森都叫王曦坐在他身边。而且赠予王曦一大叠一大叠的免费的餐券,可以直接去的大中酒店吃饭。何斯薇在一文中提到,“陈学森同样会关注照顾一些有才华的贫苦学生。1923年出生的王曦是抗战时期从澳门跟着艺联剧团到广州湾,在百乐殿上演了很多场戏,大受欢迎。当时培才中学想筹款,王曦帮培才中学在百乐殿搞筹款演出,大获成功,于是陈学森安排王曦到培才读高中,进入一社。他热心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话剧、音乐、演出、体育、出壁报、学生自治会全都参与,搞出很多成绩。虽然学习很差,但因为学校赏识,所以并无留级,而且在培才读书全部免费。”
王曦是培才中学的高中第一届学生,也就是“一社”毕业生。王曦记得有几个同届同学很有才干,吴凯同学是(学生会)主席,热情为“一社”服务。同学团结友爱,努力学习,成为全校的表率。王家瑛、张观富、吴玉秀等同学都是高材生。张观富读书很好,王泽民踢球和音乐都很好,这几个在学校都是活跃分子。王曦高中一毕业,就留校工作。对于母校的培育,王曦充满感激之情,他说:“在培才读书的经历和以后走上演艺道路有很大关系。因为我在培才做了这么多工作,得到这么多鼓舞,我知道做人要奋斗,要努力,要衷心,然后才得人爱。那我就秉持这种精神,回到广州之后得到教会重视,用心培养我。所以说完全是在培才做下的成绩和基础鼓励我奋斗终生。”
王曦始终庆幸进入培才读书与工作,在前人苦心经营下的学校读书,有好的学问根底,严格教学,作育英才。王曦寄语后人不忘初心,他说:“培才的校友们,请你们谨记前人种下恩果,她的成立不简单,经过了很大的奋斗,然后才有今日的培才。母校留下来的传统是珍贵的,我们要爱国,我们要爱家,我们要奋斗,我们要做人。……各位校友要为我们学校的创立苦心继续努力,耕耘养育好我们下一代,有培才这种精神,不要忘记前人种下的恩果,永远感谢陈学森。”言语之间,对于当年的“伯乐”陈学森先生亦是充满感激之情。
培才走出的明星校友
王曦在广州湾时期,见证了日军侵略此地的恶行。日本人占领寸金桥,寸金桥和鸡岭只隔一座山,王曦他们在培才就能看到两边边界。日本人曾经用机关枪扫射,处境危险。1945年8月,日军投降的消息不翼而飞,但国民政府军队尚未入城。有一天,日军突然到王曦家中搜捕他的哥哥,说他哥哥犯了罪。当时哥哥不在家,日军不容分辩,便把他和嫂嫂逮捕,押送到当地一间祠堂。幸好后来调查后放了王曦,不然可能会被日本人杀掉。
1945年9月21日,邓龙光率领军队进驻赤坎城区,接受日军投降,当日被视为光复纪念日。培才中学管乐队去寸金桥演奏最有名的《双鹰旗下》,带领军队进城。为庆祝抗战胜利,一位名叫孙竞的先生出资在赤坎建造胜利牌楼。王曦被推荐策划兴建,一手设计并且建起了四个牌楼, 分别立在寸金桥头、范尔登街口(今赤坎区兴国路)、南华广场和运动场。为了将庆祝场地布置好,王曦在光荣和骄傲感的鼓舞下,满腔热忱抒展个人艺术的才能,日夜在现场赶工。每个牌楼甚为壮观,立于显眼地段,中间高挂八盏大红灯笼,耀眼醒目。“国土重光”、“雪洗国耻”、“庆祝抗战胜利”等标语悬挂在牌楼四周,中、英、美、苏四国国旗和各色彩旗,在牌楼顶部迎风飘扬。市民称赞牌楼建得好,够气势。庆祝大会那天,四大牌楼高挂的百头鞭炮一齐燃放,民众一片欢呼。随后进行大游行,所有队伍都经过牌楼。
1945年秋,四战区副司令长官邓龙光中将,率国军四十六及六十四军,由粤桂南挥军南下,准备与湾区日军决一死战。途中喜闻日军投降,被授命往广州湾受降。其时,原本留校工作的王曦在广州湾有良好口碑,被招揽入四十六军一七五师政工队,授予中尉军衔。之后,王曦随四十六军移师海南岛,他在军队里面做了好多活动,就是凭着他在培才积累下来的各种经验。军长韩练成(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和师长甘成城都爱惜王曦,当军队要去淮海前线打仗时,就对王曦说:“你别去打仗了,回广州读书吧”,于是用飞机将他送回广州。王曦和黎铿、黎萱、真珍宝曾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服务,他们出演的《镀金世界》连续三晚,都座无虚席。后来,王曦来到香港,得到了原培才中学训导主任、时任香港青年会中学校长何世明的帮助,进入该校任职,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机缘巧合之下,王曦通过自身努力,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加明叔叔”。

2017年8月28日,王曦先生安息主怀。我们突然收到讣告,心情感到无比沉痛。这时候距离我们探访他仅仅过了18天。9月8日,香港《文汇报》登载署名为“小蝶”的文章《我和加明叔叔有个秘密》,缅怀演艺前辈王曦。吴子祺在中动情写道,“我们哀悼之余,更感慨王曦先生在弥留之际,依然愉悦地接待我们这些年轻小友,分享他在广州湾演艺和读书的精彩经历。他一生的事业为世界带来数之不尽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他‘最后的奉献’”?王曦先生把欢乐带给别人,他的开朗、幽默、勇敢、奉献等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王曦先生与太太

王曦先生与儿子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团队采访成果,并得到香港高雷同乡会梁华棣先生的大力支持。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