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中国为何错过大航海时代之四:御风疾行的远海巨兽炼成记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36篇原创文章。全文共3867字,配图20幅,阅读需要9分钟,原文曾于2017年6月3日首发于TTH。

正如黄河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起源一样,欧洲和西亚文明起源于东地中海沿岸(环东地中海的各个文明发展史详见本人的古文明起源系列),根本原因在于水土和气候。

图1. 古文明的起源地多在北纬三十度左右

纵观整个蓝色星球,北半球欧亚大陆的平原地区是古文明起源和发展最快的区域,中国、埃及、印度、小亚细亚半岛和爱琴海古文明都位于这个纬度带,这充分证明了文明的起源虽有偶然性,但更多是必然诞生于气候和水土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之处。

图2. 法老的桨帆战舰复原图

最早的古帆船形象出现于古埃及的壁画和陶器纹路上,帆船技术逐渐扩展到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地中海提供了文明发展的通途大道,大大节约了翻山越岭过路架桥的基础建设,催生了高度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商业文明。

图3. 腓尼基人的航海殖民路线图

闪米特人的一支腓尼基人就成为地中海最耀眼的航海民族。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东岸北部(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地带)先后出现了一些腓尼基人的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推罗、西顿、乌加里特、毕布勒、泰尔等。这些城市依靠航海贸易而非常繁华富庶,每一个腓尼基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居民们推选自己的国王,崇拜自己的保护神。

图4. 腓尼基人最后的城邦泰尔,被亚历山大大帝攻陷

腓尼基山地盛产木材,特别是雪松等造船用的珍贵木材,腓尼基人从小亚西亚、两河流域等地运来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转运到地中海各地贩卖,他们很少从事耕种,只做货品的搬运者,腓尼基人的海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船。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各邦利用航海优势,向海外进行殖民活动,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殖民者在北非突尼斯建立了迦太基,后来发展成地中海强国,与罗马进行了数百年的争霸战。公元前332年,腓尼基人最后的海岛城邦泰尔被亚历山大大帝攻陷后,腓尼基人的名字逐渐消亡于历史中。

图5. 古希腊三层桨战舰

从法老时期到古希腊罗马,地中海流行的船只以划桨和四角风帆为混合动力,著名的浆帆战舰就是高度航海文明的产物。古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古波斯人和古罗马人都使用这种类型战舰和商船。初期只使用单层桨战舰,后来发展出三桨座战舰和五桨座战舰,桨手分开两层甚至三层以坐姿划桨。

图6. 三层桨战舰的桨手分层坐姿图

当战舰进一步增大时,单个桨手难以划动巨型木桨,出现两人共同划动一支桨的搭配方式。最下层的桨手由于空间所限,仍然是单人划动单桨,因此一共是五人划动三桨。桨帆战舰同时还有桅杆,挂有一张或两张四角帆,此时的张帆方式与中国篷帆类似,以甲板操作为主。

图7. 装备有冲角的地中海桨帆战舰

海战时,由于远射武器的缺乏,浆帆战舰的主要杀伤方式为靠帮作战。同时在船头还装备有冲角,以撞沉敌舰为目的,因此桨帆战舰对船只的操作灵活性要求很高,而灵活性又对机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桨帆战舰一直在增加桨手和机动性的动力源泉。

图8. 勒班陀海战中的威尼斯重型桨帆战舰的漫画

盛行于地中海的桨帆战舰由于其高度的适用性,成为古代三大著名海战(萨拉米斯海战、亚克兴海战和勒班陀海战)的主力装备。直到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中,交战双方90%的战舰仍然是桨帆战舰,只是对风帆的使用有了较大的进步。

图9. 大型阿拉伯式三角形风帆船

地中海孕育了最初的风帆船后,迅速传播到四周。位于红海的古阿拉伯人发明了三角形帆,相比于四边形风帆,这种帆更容易操作,船只也更灵活。阿拉伯人对三角形风帆的发明颇为自豪,以至于修建现代的七星级酒店也以三角形风帆的造型出现。

图10. 位于阿联酋迪拜的风帆酒店,外形取自阿拉伯人著名的三角形风帆

随着古人贸易和交流的深入,帆船也迅速的广泛扩散。公元8世纪-11世纪,北欧的维京人借助于航海到处劫掠。维京船一般较为修长,故又称维京长船,长度为10-30米,平均排水量50吨。维京长船以桨为主动力,也悬挂有一面色彩鲜明的大横帆,在弦侧常用五颜六色的盾牌防御敌船弓箭的射入。

图11. 与北欧风浪搏斗中的维京人长船

维京人以海盗闻名,为了便于进出内水河道进行抢劫,维京长船不能够做得太重而导致吃水太深,因此通常不设甲板,所有人员露天搭乘和操船。北海上的日晒雨淋加狂风巨浪的恶劣环境造就了北欧人的坚韧性格,维京长船也成为北欧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符号。

图12. 柯克型帆船,已经呈现出近代帆船的基本形态

从维京长船的设计出发,自13世纪起北欧国家之间贸易的发达又催生了新船型的开发,称为柯克型帆船。柯克船开始并不起眼,是维京船队中区别于桨帆长船的以帆为主动力的一类圆船,船型特点是短、宽、结构坚固。

随着通往北海和比斯开湾的航运量增长,柯克船相应加大了尺寸,但也未超过200吨。值得一提的是,柯克船基本放弃了划桨而成为一种纯粹的风帆驱动船,所以也是后世更为著名的各型风帆战舰的鼻祖。

图13. 卡拉克型帆船,注意其高耸的艏艉楼

14世纪时,欧洲人改良了柯克型帆船,增加了桅杆,主桅挂方形大横帆,后桅挂三角帆,形成了著名的卡拉克帆船的雏形。横帆与纵帆的搭配使卡拉克型帆船拥有强大的适应力,既能在大西洋的强风中高速行驶,又能在地中海多变的贸易风中操控自如,受到商人们的热烈欢迎。

经过不断的强化和改良,卡拉克型帆船迅速取代了柯克型帆船成为欧洲的主流船型,卡拉克帆船也是欧洲第一款用作远洋航行的船舰,它的庞大体积可以摆放足够的远洋航行物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船始终未能达到能支持安全的远海航行和探险的标准,最值得称道的郑和下西洋,也是沿着海岸线的成熟航路前进。

图14. 使用三角形帆的卡拉维尔帆船

15世纪时,据说在当时葡萄牙政府的主导下,开发出卡拉维尔帆船(也称拉丁式大帆船),目前留下来的文献没有详细记述其开发的经过及明确的时期。卡拉维尔帆船是一种可用于远洋航行的三桅帆船,使用三角形风帆(也称拉丁式风帆)。

相对于同期流行的卡拉克型帆船,卡拉维尔帆船更加轻便灵活,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普遍用它来进行海上探险,哥伦布发现美洲的那次远航中,船队的三艘船里就有一艘卡拉克型和两艘卡拉维尔型帆船。

图15. 盖伦型帆船,也称为西班牙大帆船

进入16世纪,自从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卡拉克和卡拉维尔帆船已不再能胜任横渡大西洋运输大量货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务。于是这两类船型的优良特色被揉合成一种混合型——盖伦型帆船(也称西班牙大帆船)。

盖伦型帆船一般达到3至4桅,前两桅挂横帆,后两桅挂三角帆。标准长度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数层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的尾甲板达到7层,排水量超过2000吨。

盖伦型帆船将西方帆船技术推至风帆战舰的巅峰,从数据上来看略低于郑和船队的大宝船,然而这个问题很值得推敲。

图16. 郑和舰队想象图,中间巨船就是大宝船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御风而行的风帆战舰从小型单桅近海运输的柯克型帆船,到适合于远洋航行的卡拉克型、卡拉维尔型帆船,最终发展到风帆战舰的极致盖伦型帆船。帆船的桅杆数量从最初的单根发展到多根,最后稳定在三到四根,风帆数量也从最初的单层发展到多层风帆,逐渐形成了影视作品里最为人熟知的三桅多层风帆战舰。

图17. 大英帝国曾经的骄傲,胜利号风帆战列舰

关于卡拉克型和盖伦型帆船的差异不再赘述,细节的改进使得盖伦型大帆船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电影加勒比海盗中出现的各型帆船,基本上都是这几类。

图18. 停留在图纸阶段的英国五层甲板风帆战列舰肯特公爵号

盖伦型帆船是伴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一起出现的。从13世纪的柯克型帆船开始,火炮就逐渐成为风帆战舰的主要装备。最初是安装于船头船尾,随着船体的增大,又将火炮部署于船舷两侧甲板上。

当船体进一步增大时,又在船内设置单层专用火炮甲板,船体再加大,则火炮甲板从一层扩展到两层,最丧心病狂的是三艘四层甲板风帆战列舰:宾夕法尼亚,瓦尔密,圣三位一体号,装备大小火炮超过150门。

19世纪英国人还有一型计划装备五层火炮甲板的战舰,最终因迅速过时而取消了建造。现代有好事者制作了她的模型,供大家意淫。

图19. 来到中国水域的欧洲风帆战舰,与之对比的中式帆船要明显小一圈

到16世纪后期,西方人通过新航路的开辟,远渡重洋来到东亚,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发生了直接而频繁的接触。此时的中国航海,刚被下西洋的面子工程搞坏了名声,朝廷认为不可持续,从而实施了海禁。

中国的海船,长期使用简单易用但难以扩大的篷帆,使得船只的体形无法增大,在西方到来的巨型风帆战舰面前形同小孩。船只体形的差异直接导致武器装备数量的差异。西方帆船在火力密度、航速、结构强度和防御力几个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海船,当时的中国水师连靠帮作战都攀不上欧洲海船,何其悲催。

图20.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东西方风帆战舰的直接较量

而同样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火器已经全面落后(关于火器时代的发展可参见本人的火器时代系列),无论射程、射速还是威力,国产火器都无法对抗欧洲火器。中国形同一个虚弱的胖子,空有一身财富,却没有气力对付西方来的灵活而又迅速的精瘦小个子。小个子围着虚胖子转了若干年后,终于决定要下手打劫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