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渡先生 勇士教育研究院
老近卫军
意志是一种信念,顽强的意志就是必胜的信念。它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热情,也不是无知无畏的勇敢,而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对其中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然后以一种必胜的信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去。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三个方面,而且缺一不可:一是对事业的高度认同;二是艰苦环境的磨练;三是不断胜利的激励。
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它不仅塑造了法国的精神气质,而且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甚至改变了世界的思维方式。拿破仑与他的老近卫军是这场战争的主角,顽强的意志是他们取胜的法宝,而意志的衰退也正是滑铁卢兵败的根源。
18世纪,欧洲的战争大部分是国王之间的战争,贵族的荣誉是骑士精神,雇佣兵主要是拿钱吃饭,基本都与普通百姓无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继承了革命遗产,并通过拿破仑战争,将提倡人权、废除世袭贵族、宗教平等、婚姻关系平等人民大众的自由呼声推广到整个欧洲大陆,对世袭君主制形成严重威胁。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当时的欧洲强国多次组成反法联盟,要彻底扼杀法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
这时候的法国人民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不仅浪漫、高傲,而且理性,追求自由。他们骁勇善战,能够在追杀敌人时不知疲倦;但他们的意志也比较薄弱,一场败仗下来就可能垂头丧气;而且,他们聪明,会思考,比普鲁士的容克(地主贵族)、俄国的农奴更难领导。所以,拿破仑认为,这时候的“法军士兵不是等待开动的机器,而是需要领导的理性个体。”
1796年,拿破仑担任法军意大利军团司令。当时法国督政府的军事重心在北方的莱茵河两岸,南方的意大利军团情况非常糟糕。他们常年驻守在阿尔卑斯山的艰苦地区,天气严寒,没有大衣;经费严重短缺,只有按半额配给一个月的粮食;5万将士,只有4000匹病马,24门山炮;饥荒已经导致军中出现传染病,士兵们怨声载道,心生反意。面对这样一支毫无斗志的偏师和一堆被称为破铜烂铁的枪炮,拿破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透过意大利军团眼前的重重困难,看到了隐藏在破烂军服下的勇猛和锐气:这支军队已经受够了困难的折磨,他们需要的只是胜利!
拿破仑到任第一天就许下取胜诺言!3天后就进军意大利的伦巴第,因为只有那里才有粮食和物资,以及士兵们最想要的胜利。他边行军边整顿军需、恢复纪律、鼓舞士气,两周后就悄悄绕到了敌军身后,击败了奥地利和撒丁联军,赢得了第一次战斗,紧接着扩大战果,三战三捷。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俘伤敌军12万,解决了此前意大利军团面临的所有问题。从此以后,48岁的贝尔蒂埃、38岁的奥热罗、马塞纳,还有缪拉、拉纳等一批优秀的军官们将一生追随于他。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拿破仑认为,疲惫与困乏时的坚忍不拔是士兵的首要资质,而艰苦、贫乏和穷困是士兵的最佳学校。1804年,拿破仑组建帝国近卫军,其中老近卫军全是由服役多年的老兵组成,意大利军团是其骨干。他们在4年前就携枪带炮,自汉尼拔以来第一次翻越阿尔卑斯山,打得奥军措手不及,取得马伦戈大捷。1805年,拿破仑的10万大军从英吉利海峡掉头直扑奥地利,靠腿和刺刀赢得乌尔姆大捷,之后赢得奥斯特利茨战役。在追击俄军将领库图佐夫的战斗中,一些近卫军边战斗边行军,六周内走了700英里。拿破仑认为,“这样的成功取决于军队的耐心,以及承受疲劳和艰辛的毅力,这是作为士兵首要的和最为珍贵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使得大军避免流血,成就大事。” 即便是对待在阿克战役中的鼠疫,拿破仑多年后也认为,“精神高昂,不被必死之念左右的人,大多痊愈,但心灰意冷者都是恶疾牺牲品。”
纪念奥斯特利茨战役的凯旋门
这是当时法军作战时的常态。我们知道,拿破仑取得的胜利大多数是以少胜多,他最擅长使用的就是内线作战,当时也称“中央位置战略”。就是面对占有数量优势、多路进攻的敌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先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取胜后再迅速包围另一路。因此,法军士兵就要比敌军多走很多路。所以,拿破仑特别关心士兵的鞋子问题,要求军需部门保证每一个士兵背包里随时都要有一双备用的鞋子。他的信件和命令中有大量关于鞋子的问题,甚至在与俄罗斯的提尔西特和约中也提到了制鞋皮革的问题。
然而,顽强的意志也必须以能力为基础,一旦欲望超过了能力的限度,胜利便不再有,意志也会崩溃。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拿破仑的便秘、天气的变化、格鲁希的愚钝等等,但是究其实质则是近卫军意志的崩溃。这种崩溃不是滑铁卢时候才出现,而是从莫斯科撤退就开始了。上面提到,拿破仑此前的胜利大多是以少胜多,靠的是统帅的指挥艺术和军队的战斗意志。但是为了征服俄国,拿破仑却纠集了60多万人的一支联军,还有几十万匹骡马,光是解决这些人马的吃喝就是一个大问题。这支部队臃肿不堪、磨磨蹭蹭的一路向西,进入莫斯科时已经只剩12万人。大撤退时,拿破仑选择了一条事后看来致命的撤退路线;而且有一次差点被俄国骑兵俘虏,从此以后,就把一小瓶毒药挂在脖子上。这些都表明拿破仑自己的战斗意志已经明显减弱。
而此时的沙皇亚历山大却断定:法国人虽是勇士,但是长期困苦与恶劣气候会拖垮他们的身体,打击他们的信心。所以,一改往日优柔寡断的作风,发誓宁愿到西伯利亚去啃土豆,也要与拿破仑战斗到底。随后,一把火烧了莫斯科,给拿破仑留下一座空城。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早已熟悉了拿破仑的作战原则,采取你追我跑、你跑我追的游击战战法,不断袭扰,就是不与法军决战。
莫斯科撤退
拿破仑无奈之下,只好撤退。但撤退中的严寒加上俄军的袭扰和残暴,使法军已经全无士气和组织。正如拿破仑自己所说,“十场胜利才能铸就的袍泽情谊”,毁于一旦。很多人抛弃和焚烧了军旗,甚至连战友之间连借个火烤也要付钱。这时候,后方也开始有人谋反,拿破仑迫不得已,把部队指挥权交给妹夫缪拉,自己连续13天行军1300多英里赶回巴黎。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缪拉元帅也抛弃了部队,跑回那不勒斯保自己的王位去了。最终,法军从莫斯科回来的只有4000人左右。此后,瑞典、普鲁士等联军倒转枪口朝向法军,奈伊元帅的参谋长若米尼改投俄军,马尔蒙元帅向联军交出了巴黎。最后,为了结束战争,在枫丹白露宫,元帅们一致要求拿破仑退位。
拿破仑个人的意志显然比整个近卫军的意志更加坚强。面对这么大的失败,拿破仑几次想要自杀,都克制住了自己,他认为自杀是懦夫的表现,勇敢者要直面这些困难。但是,意志一旦开始衰退,就犹如雪崩一样难以控制。半年后,拿破仑从被囚禁的厄尔巴岛重返法国时,虽然斗志昂扬,但是肚子大了,头也秃了,精力明显不如以前。在滑铁卢,他没有估计到普军将领布吕歇尔的冷静和英军将领威灵顿的顽强。他的行动因病痛受到影响,以至于在滑铁卢战役当天没有及时进攻。在预备队出击的最佳时刻,他又过于谨慎而退缩。传记作家路德维希认为,他战败的最终原因是:年事已高。而他此时才45岁。
滑铁卢战役
他的老近卫军们虽然仍然对他充满敬畏,可是却都不想打仗了。参谋长贝尔蒂埃听说要他回去,立即离开了法国,在老家跌出窗外而死,人们猜测他是由于内心严重冲突而自杀。绝望的奈伊元帅,这位号称勇士中的勇士虽然回来了,可是也已然厌战。在滑铁卢战役中,唯一还能保持顽强意志的达武元帅远在巴黎,迟来一步的格鲁希元帅恐怕不是愚钝,而是意志的衰弱。
军旅精神,或者说必胜的信心,是拿破仑取胜的秘诀。但是,由于称帝以后的拿破仑欲望过大,超出了法国人民的承受能力,导致意志的崩溃而失败。多年以后,克劳塞维茨在总结战争的基本特性时,充分考虑了拿破仑的感受,把精神因素作为战争的三大特性之一,强调了军队的武德需要在艰难困苦的土壤上和不断胜利的阳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