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百岁,是祝福还是诅咒?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临死前,你会选择冷冻自己,送到100年之后吗?”这个乍看是讨论生活态度的脑洞题,最后几乎所有人关注点都落在了探讨“生”与“死”。

若百年后醒来,周遭没有了熟知的亲人、朋友,那么冒险离开这个深爱的世界是否值得?而再次独自面对的究竟是曾期待的久别重逢还是又一次的逼近死亡?若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又会如何进行选择?

长命百岁、延年益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春秋不老,松鹤长青……谈及对长辈的祝福,此类表述比比皆是,信手拈来。

但长寿对于老人而言,是祝福还是诅咒?生、老、病、死若是自然规律,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从容理性面对?衰老究竟意味着什么,随着“老龄化”成为社会常态,人生下半场越来越长,挑战越来越大,该如何走好人生最后的“一里路”?老伴、老本和老友是否真的是老年三大幸事?

又名: As Long As You Live

这也是TVB咨询新闻部纪实节目《长命百二岁》所试图探讨的。这个豆瓣评分高达9.4的节目,由李德成、方东升、黄晓莹老中青三代组成的采访团队探访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瑞士、德国、美国等地,通过参观安老院舍、了解相关科技、政府应对措施,采访当事人等方式引领观众用“新”思维面对“老”问题。

《请回答1988》里,爸爸对德善说,“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这何尝不是我们对于衰老、乃至死亡的态度。虽说生而为人,我们都是头一遭,但等到真正失去才追悔莫及未免可惜,疫情重新刷新了我们对于家人和自由的认知,而《长命百二岁》也会让你重新看待衰老和死亡,借助这个节目,未老不妨先知。

同样面对衰老抑或失智,荷兰选择建立“失智村”、德国设置“幽灵巴士站”,而瑞士通过“时间银行”以服务换取服务;同时我们也看到金钱也无法克服的孤独、年长者的倔强和无奈。

这其中不乏近些年引发热议的“安乐死”、“冷冻人”、“孝道整容”、“下流老人”、“约束带”等话题,也采访和记录了深陷事件旋涡中当事人的态度和想法,如台湾安乐死主播傅达仁、因是否插管与丈夫子女僵持不下的琼瑶等。

前些年去日本旅行的时候,比起景致这些,带给我更大冲击的是其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导购、出租车司机、职员等各个行业都挤满了银发族,而这些老人蓬勃的生活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观看这个纪实节目也加深和拓展了我对于日本的理解。

根据日本总务省2019年9月公布的数据,日本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为28.4%,在201个国家和地区中高居榜首,这预示着日本将进入超高龄社会。

在日本,如何好好地死,也自成一套哲学——也就是「终活」,探讨走完人生终章的学问。

日本人会专门出书,教你写遗嘱、选坟墓、死前如何拾掇家中细软,还有「死亡笔记」让你提前准备遗言、财产分配计划、选定丧葬形式、遗照、邀请亲友名单……还有「终活工作坊」,让人躺进棺材体验往生。东京甚至还有一年一度的生死博览会——博览会展出高端丧礼技术和服务,让人们提前为后事打算。

寸土寸金的日本甚至发明了“扫卡祭拜”“骨灰盒仓库”“零死”等形式,死生契阔,如此坦然,却也令人折服。

观看的过程总忍不住唏嘘,虽然节目刻意减少观点的输出,尽可能做到客观公证,用诙谐去淡化话题带来的沉重,但对观者三观的重塑却是精准而致命的。醍醐灌顶虽不至于,但对于如何生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诠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