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见诸文字的战争——神农氏伐斧燧之战

中国原始社会策划1

中国最早见诸文字的战争----神农氏伐斧燧之战

上古时代,策划往往伴随着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国历史上最早见诸文字的战争是神农氏征伐斧燧之战。

【策划背景】

《战国策•秦策》记载:“昔者,神农伐补、遂。”(“补、遂”是两个氏族部落名,应该就是“斧、遂”)

神农是传说中的太古三皇之一(伏羲、燧人和神农) 。 三国时期大司空宋仲子曰:“炎帝,神农也。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意思就是说炎帝就是神农,神农氏是朝代的称号,而炎帝才是帝号。目前这种说法在史学界占据主流的位置,大学历史教科书《新编中国通史》(周一良主编)也是采用了这种说法。神农氏的地盘据说在河南东南部,是大部落。另外,神农氏是姜姓祖先,就是后世姜子牙的祖上。

斧 ( 一说是补 )、燧, 斧 氏据说在今山东定陶县境内(春秋时名釜丘),应该是个善于打造石斧和制造陶器的工匠部落。而 燧 氏据说在今山东肥城与宁阳县之间,应该是个与取火有关的部落。显而易见,制陶需要用火,因此俩部落关系很密切,互相扶助,跟神农氏打仗时也是并肩作战,因此将其统称为斧燧氏,两族应该都是游猎民族,既然不会耕作,只能通过游猎来获取食物了,斧燧氏当时应当也是能够与神农相抗衡的大部落。

神农氏

【战争 起因】

战争的起因是“补、燧不供”。就是神农氏命令斧燧氏进贡,斧燧氏不干。据新浪博客“神农伐补、遂-华夏第一战”所载:“神农氏以农业为主,需要大量的石制工具用于耕作。但是神农氏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石料,也缺少技艺高超的石匠,因此神农氏不得不用自己的粮食去交换斧燧氏的石制工具。而斧燧氏呢,虽然拥有大量的石器,这玩意用来打仗还行,但不能吃啊,没粮食可是要死人的。因此斧燧氏非常乐意与神农氏进行交换。然而问题来了。首先,石质工具保质期很长,交换一次,神农氏能用很久,显然不会频繁的跟斧燧氏进行物品交换,这样一来,斧燧氏可能就会周期性挨饿。其次,斧燧氏肯定孔武有力,毕竟是游猎民族,战斗力强,因此在挨饿的时候进村抢粮食是一定的。抢谁呢,那只能是农耕的神农氏。因此别看双方时常做买卖,但肯定也没少干架。考古显示,神农时期的部落遗址中,几乎都有着用于防卫外部侵袭的环形沟墙,这显然就是用来防备斧燧氏这些家伙的。最后,神农氏发展速度快,可能双方一开始实力差不多,但神农氏是农耕部落啊,农耕部落粮食充足,人口增长快,而斧燧氏就比较惨,饥一顿饱一顿的,人口怎么也增长不上去,此消彼长,双方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人多力量大嘛。”

神农伐斧燧氏

SWOT分析

神农氏方面:

1. Strengths:优势

神农氏拥有农耕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还有大部落号令周边部落进贡的权力,同时应该也拥有军事优势。

2.Weaknesses:劣势

神农氏不具备制造石质工具的技术优势,也不具备制造石质工具器械的原材料产地优势。

3. Opportunities:机会

以大部落号令斧燧氏进贡,要其把石质工具进贡给神农氏部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斧燧氏不接受就可以此为借口发动灭斧燧氏的战争。

4. Threats:威胁

要防备斧燧氏的石质工具制造武器的能力,特别是斧燧氏联合其他小部落共同对抗的神农氏。

斧燧氏方面:

1. Strengths:优势

具备制造石质工具武器的技术能力,也是石质工具器械的原材料产地。

2. Weaknesses:劣势

人数相比神农氏要少,不具有农耕的技术和自然条件,这个是致命的劣势。

3. Opportunities:机会

可以联合周边的诸小部落联合对抗神农氏,选择适宜的地点对神农氏进行伏击,不断骚扰削弱神农氏的军事力量,最终驱逐神农氏。

4. Threats:威胁

神农氏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军事、人口的优势,兼并斧燧氏。

战争结果

公元前30世纪,神农氏以 “补、燧不供” 为由,发动战争。由于神农氏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战争很快有了结果。斧燧氏被击败,并入神农部落,神农氏的势力进入山东地区,周边的许多小部落都来归附,神农氏进一步巩固了中原共主的地位。这次战争是中国古籍有记载的第一次战争。

神农氏充分发挥了己方优势,达成战略目标。而斧燧氏未能找到和发挥己方的优势,最终被神农氏兼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