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星(4 Vesta),直经约为578×560×458 公里,平均直径525公里,质量约为(2.67 ± 0.02)×1020 kg,密度约为3.4 g/cm3。
根据黎明号飞船的探测资料,可以推算出灶神星的内部结构:有一个经由金属铁镍所组成的内核,直径约为214~226km,占总质量的18%,外面是橄榄岩石的幔和最外部的岩壳。
该天体是由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欧伯斯于1807年3月29日所发现的,以罗马神话中家和壁炉的女神Vesta而命名,继矮行星谷神星之后质量第二大的主带小行星,占主小行星带总质量的9%。质量虽比智神星大但体积较小,是体积排行第三的小行星。
灶神星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形明显不同。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的初步光谱分析显示:
灶神星的东半球有几种高反射率的地区,伴随著老年风化层的沉重坑穴高地地形,和深度足以探测火成岩地层的坑穴。
西半球的大片地区则是被认为是玄武岩的黑暗地质组织占据的表面,类似于月海。
在灶神星邻近南极点处有一个巨大的,直径达460公里的火山口,宽度达到灶神星直径的80%,坑穴底部的深度达到13公里,外缘比周围的地形高出4~12公里,总高低差达到25公里,中心有一座18公里高的山峰突起。估计是一场星际间的撞击将灶神星体积的1%抛出,产生了灶神星家族的V型小行星。
灶神星上的一个宽达200公里反射率黑暗的区域被命名为奥伯斯,以纪念灶神星的发现者。
科学家们估计在一至二亿年前,灶神星曾经被其它天体撞击过,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的碎片,留下了两个巨大的撞击坑,而且南半球有着很高的密度。该事件的一些碎片坠落落到了地球上,成为地球上的灶神星陨石(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