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合昴番外篇——星空的钻饰:昴星团,一个美丽而年轻的蓝白色星团

如果你视力正常,在冬季的夜空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小小的斗状星团,里面有6、7颗蓝白色的星星组成一个小小的烟斗形状,非常好看,据说古代日本人把它看作星空中一串美丽的首饰。

这是我用手机拍摄的冬季星空,你很容易就能从中认出它来。即使你视力不怎么好,大概也能很容易找到一团模糊的光斑。

而在明天(4月3日)晚上,这串小小的钻饰将迎来夜空最璀璨的宝石——金星,八年一遇的金星合昴奇观不容错过。日落后在西方夜空就能看见一颗全天最亮的星星,那就是金星了,昴星团就在金星所在的地方。有兴趣可以参看我昨天的文章:《4月3日将发生八年一遇的天象奇观——金星合昴,你准备好了吗?》

在迎接这难得的天象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美丽而年轻的星团吧。

星团是指那些恒星高度密集的区域,他们一般是从同一个气体云里诞生的,昴星团也不例外。等等,我觉得在继续介绍之前我们应该先来学习一下昴星团的正确发音,因为我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时就一直把它读作“昂(ang)星团”,后来过了好久才纠正过来……如果你不幸也跟我一样,那现在先跟我读:“昴(mao)星团”第三声。

在西方的星座划分里,昴星团属于黄道十二星座里的金牛座,但在我国古代的星宿划分里,它属于黄赤二十八宿(xiu)里的昴宿,昴星团正是因此得名。

昴星团距离我们约440光年,属于距离地球比较近的星团之一,星团里有6颗较亮的星(视力比较好的人能看见7颗)组成一个迷你的斗状。由于它其中一颗肉眼可见的星处在可视星等的边缘,视力特别好的人能看得见,视力不太好的人可能看不见,因此在古代有些地方的军队用这个来考量士兵的视力。

上面这个图里我标注了各亮星的对应名称,其中数字表示视星等,这里一共9颗都是在理论上肉眼可见的星等里,所以理论上能看见该星团里的9颗恒星,据说某些地区有可能能看见14颗。那颗考验士兵视力的星星就是最左边的昴宿增九,明天晚上你可以试试能不能看到它(^_^)。

由于昴星团里面包含了7颗美丽的亮星,因此在西方被称为七姊妹星,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普勒阿得斯七姊妹,关于这个神话故事我们这里就不讲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上网搜索。

(图片已打码,请勿误杀……/怂)

根据最新测定的结果,昴星团距离地球约444光年,是一个疏散星团(恒星间引力关联较弱的星团),在天文学上的编号是M45(梅西耶星表的第45号星云)。星团的半径大约8光年,潮汐半径约43光年。(潮汐半径是指星团引力能抗住星系引力的最大距离,类似于太阳系的半径约1光年,但实际上那里已经空空荡荡了)

根据估算,昴星团的总质量大约800倍太阳质量,目前已知恒星已经超过1000颗,最明亮的这几颗肉眼可见的都是蓝白色星,质量都远比太阳大。比如最亮的昴宿六是一颗B型蓝白色巨星,半径约太阳的9倍,表面温度约13000K,光度是太阳的2100倍!

B型星为赫罗图上的恒星分类,参考下表:

事实上,在这么远的距离上能让我们肉眼看到的当然都是质量比较大,亮度特别高的B型星,但实际上昴星团里包含了大量的小质量恒星,包括一些棕矮星(质量低于太阳的8%),最奇怪的是里面还发现了一下白矮星,这是很没道理的。

因为根据现有的恒星演化模型,昴星团的这些蓝白巨星的寿命都不会很长,一个星团里拥有这么多蓝白巨星表明它是一个很年轻的星团,根据赫罗图估算的星团年龄大约为7500万年到1.5亿年之间。

这就很尴尬了,这个年龄根本产生不了白矮星啊……这事情目前还是个迷,有理论认为是双星系统或多星系统中,大质量恒星在剧烈燃烧时把大量的质量传递给了伴星,从而加剧了核心坍缩的进程,最终在数千万年或1亿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演化成白矮星,但具体机制目前科学家还不明确。

目前昴星团属于疏散星团,恒星间引力相对较弱,随着在银河系里公转过程中,它将会被遇到的星团和来自银河系悬臂的潮汐力撕碎,成为一些独立的恒星和多恒星系统,根据计算,这可能发生在2.5亿年后。不过实际上随着公转,2.5亿年后太阳系已经绕银河系转了一圈了,昴星团早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刚才你可能注意到了,在第4张图里,昴星团的几颗星星前面似乎有蓝色的白雾,像面纱一样遮蔽着几颗蓝白色的恒星,看起来很漂亮,这其实是经过相机长时间曝光才有的效果,一般的望远镜里是看不到这种效果的,望远镜里看,就是图1的效果。当然,超大口径的望远镜理论上是可以目视直接看到的。

一开始天文学家发现这些蓝白色的面纱的时候,一度以为这是在恒星周围遗留的气体,但很快就从理论上排除了这种可能,因为根据理论模型,这个星团的恒星已经形成了数千万年乃至上亿年了,在1万多K的表面温度下辐射的大量紫外线早就把周围剩余的气体电离并被恒星风吹散了,是不可能存留到现在的。科学家认为这些气体尘埃只是恒星辐射的紫外线向地球传播途中碰上的,被紫外线激发后产生蓝色的散射。

最后来欣赏一下美丽的七仙女吧(^_^)。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