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第十中学是一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由于城区东移,生源分流,课改考改影响及百姓对教育多元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全体师生秉承“弥纶通变以致善”校训,以打造“重素养、创特色、适时需”的养成教育为宗旨,迎难而上,精耕细作。凝聚多方力量,围绕一个中心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力争两个突破即教师专业成长有所突破,学校扩容有所突破;实施三大改革即课堂教学改革、“县管校聘”改革、酬薪分配改革等,共同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梳理办学新思路,推行合适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开启和高考评价体系的根本转变,助推瑞安十中再次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愿景、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学教方式和师资成长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行“合时适需”教育,坚持“首在立人”的办学理念,承袭“经世致用、以应时需”的传统,又秉承“弥纶通变以致善”的校训,勇于创新,务求实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善心,善学,善行”品质的人;把学校建设成地域特征鲜明、时代精神彰显、文化积淀厚重的浙南名校。
通过红色引领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愿景,以之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发聩的问音。学校坚持“三德三善”智慧党建特色模式,实施红色领航“立德树人”行动,通过微型党课、致善论坛、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活体图书借阅等创新型校本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和青年学子德行引领。
通过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之根本目的。学校面对民办学校异军突起,在生源被分流稀释和家长对子女多元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推行精准教学。开展“基于诊断的精准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体验式课堂”,实施“定量切割式”作业,探索“错位”学考选考,完善“分层、分科、分项目”走班的课程设置,开展“微课程”、“网络课堂”的实践研究。
通过智慧校园落实学生形成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率先创建温州市首批智慧校园。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优势,率先引入线上课堂教学平台,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及无线网络学习。创设“智慧教室”和数字化实验室等一批现代气息的功能室 ,以云计算、移动学习的环境把传统教学搬到网络平台的教学创新。
通过群育文化提高学生培育正确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探究本校特色的群育思想和群育理念,摸索出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策略,形成了“三善”校园文化。打造瑞安十中群育文化品牌,逐渐涵养师生方面文化自觉,践行“纳新·陪伴·善导·生长”的教风和“阅读·思考·表达·行动”学风。
二、践行养成教育,开发雁阵式课程体系
瑞安十中办学响应新课改和新考改的要求。以课程建设作为响应“两改”的切入点,构建必修与选修一体化的课程框架,着力开发“雁阵式”课程体系。
以四大校本原则为核心,构建“善学”选修课程。注重课程建设和学生需求相适应,如摒弃《舌尖上的化学》等11门选修课程,重新研发为《新闻热点与杂文写作》等7门。注重课程建设和学生特长相适应,以体验课形式让学生走进“艾迪生数字实验室”和“梦想加工实验室”;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成长相适应,近年来,骨干教师、“三坛”数量明显上升,教科研力量增加,连续多年被评为各级教研先进集体。注重课程建设和学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相适应,以数据说话。
以学教方式变革为突破口,构建“善心”高阶课程。不断进行课程校本化探索,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研组整体实力。多个教研组获得温州市优秀教研组称号,5个课堂案例获教育部课程研究所表彰。
开发十中特色社团活动,构建“善行”社团课程。各类社团活动开设不停歇,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每年温州市“三小”论文比赛中,我校获奖数量名列前茅,又如省内在“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高考中脱颖而出。
三、制度机制创新,推进自觉管理模式
借“县管校聘”人事改革之机,完善管理机制和制度,精细内部管理。坚持“原则和关怀并举,定期反馈和科学奖惩”的弹性理念,完善痕迹管理,营造自觉校风,构建以“自觉发展”为本的学校管理体系。
坚持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厚实的专业功底、健康的心理品质、过硬的教学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开阔的教学视野”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群体呈宝塔型体系发展,促进个体自觉成长。大力推进学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执教、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能力。按照“整体推进、分层发展、协同优化”的原则,制定”万松名师培养计划”,推行“十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抓实《瑞安十中“师徒结对”(初、中级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逐步构建一套契合瑞安十中校情、能促进十中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管理体系。施行“七个一计划”:每人开发一门课程、每学期参加一次业务测试、读一本教育专著、录制一节微课、命制一份试题、开出一节公开课、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专题研讨,促进教师高质量完成育人、教学、管理、研究、学习五大任务。
四、厉行致善立人,树立校本群育品牌
我校基于群育的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用的“三善”校园文化。
构筑高中三年交叉层递型“三群育时间轴”序列。高一阶段培育促成群立场意识,搭建养“合群”学生的群结构——以心理课、班会课、研究性学习为课程支架,使高一新生与原有社群剥离,适应融入新集体,培育促成正确公共的群立场意识。高二阶段指导形成群任务意识,搭建构“乐群”学生的群结构——以学校群育传统和特色活动为实践支架,使学生在群体中找准自我定位,在人际交往中得乐长智,指导形成清晰可视的群任务意识。高三阶段自发生成群价值意识。搭建塑“善群”学生的群结构——以学校三位一体模拟面试、校园开放日充当“导师”、毕业生校友会成立等项目化活动为活动支架,使学生展现自己三年“群育”中形成的综合能力素养和价值意识。
学校分六个学期,就五个层面有序分别设计主题链,以促进群育驱动力。在德育层面,开展从心语轩游戏、3.9一日捐、师生结对帮扶、班级结对日喀则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成人礼的“群成群长”主题链;在智育层面,开展以英语英才班、知行天下联赛、大象实验室、创客你我他、玉海花开文学周、三位一体模拟面试官为核心的“群闻群知”主题链;在体育层面,开展以极限飞盘、足球全明星赛、远足齐走他方、互助拔拔赛、乒乓较较量、奔跑吧少年为核心的“群健群乐”主题链;在美育层面,开展以小镜头知天下摄影杯、尺寸千里书法赛、放歌心间、你一言我一语辩论会为核心的“群演群达”主题链;在劳育层面,开展以活体图书馆、五色志愿队、多彩研研看、他乡去支教、开放日当导师为核心的“群动群能”主题链。
学校发展须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同频共振,特别要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追踪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寻求学校文化的精神源泉,提炼学校文化的历程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谋求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发展的新出路。
( 瑞安市第十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