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事件和德国没有关系,凭什么引发一战?施里芬计划是关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皇威廉二世拙劣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将德意志帝国拖入到一场世界大战,而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窘境,成为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单就战术角度讲,“施里芬计划”有许多高明之处。

首先,要快。在与英国长达十余年的军备竞赛中,双方可谓是耗尽了财力,而德国更显劣势,因为英国有富庶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可以榨取,德国却没有。一旦形成消耗战、持久战,德国战败是迟早的事情。为此,对法、俄两国的战争更要快。

英国虽然海军强大,但其陆军实力并不强,他们向来都是依靠其他国家的陆军在欧洲征战,只有迅速解决法、俄两国,才能迫使英国失去欧洲“依靠”,转而与德国讲和,继而取得完胜。施里芬只给3个月时间,这是德国承受的最佳时间。

其次,攻其不备。与法国宣战,法军势必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那是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国的土地。而德军8个师凭险据守,坚持6-8星期,右翼的德军迂回到法军基本不设防法比边境,出其不意地猛攻法国。

更绝的是,施里芬算准了俄国因制度腐朽,效率低下,俄军的战争动员,在战争爆发后6-8个星期才能完成集结。一旦法国解决后,可以通过德国密集而高效的铁路网,迅速挥师东线进攻俄国。换句话说,就是打个“时间差”。

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将不利的两线作战,转变为两次“单线作战”,这是“施里芬计划”的精华部分。但是,计划顺利实施是有条件的,一是,英国不插手陆地上的战争。事后看,进攻比利时无疑是挑战了英国底线,最终出兵。

二是,战役节点必须卡得要准。计划中对每天的进攻进度,都有详尽的说明,犹如一份《施工进度表》。然而,战争是最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将导致一系列的麻烦。德军就是进攻至巴黎24公里停了下来,影响了战争进程。

更重要的是,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这就要求计划实施前,法国和俄国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尤其是俄国,一旦其做好战争准备,那么德军就没有了“时间差”,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境地,不要说进攻法国了,就是自保都成了问题。

而恰恰是“萨拉热窝事件”,导致“施里芬计划”实施。

20世纪初,俄国为了争夺黑海的出海口——君士坦丁堡,一直以来在巴尔干地区煽风点火,借机扩大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奥匈帝国却极力维持现状,双方就一直没有消停。但随着俄国爆发了革命,国内矛盾加剧,已无力在巴尔干挑事。

反而激起了奥匈帝国的野心,在德国的暗中支持下,挑起了巴尔干的战事。而支持塞尔维亚的俄国一让再让,依然无法阻挡奥匈帝国前进的脚步。不得已,俄国宣布进行战争动员,警告对方“不要做的太过分”。其实,也就是摆个样子。

俄国根本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既不想对奥匈帝国开战,更不想与德国为敌。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威慑作用,希望给德国一些压力,力劝奥匈帝国不要采取过火行为。说白了,当时的俄国内外交困,根本没有发动战争的意图和能力。

但这一宣布,没有吓住奥匈帝国,倒把德国“吓”得不轻,这是为什么?原来,“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就是在俄国没有战争动员的情况下实施,德军要利用难得的6-8个星期的“时间差”,全力进攻法国。俄国这一“闹”,一下子打乱了节奏。

更焦急的是,俄国宣布战争动员,让德国彻底失去在外交和军事上的回旋余地。如果不立即开战,“施里芬计划”将“胎死腹中”,眼下就是要找个由头发动战争,正所谓“师出有名”。说来也巧,“萨拉热窝事件”正好是其出兵的理由。

于是,随着德国向俄、法两国宣战,欧洲各大国都被迫卷入一场世界大战。除了德国,尽管每一个参战国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都不想打,但还是莫名其妙地因为一次“刺杀事件”爆发了战争,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话说回来,正是威廉二世自以为是的外交政策,让德国在欧洲处于十分孤立的位置,根本没有斡旋的可能,导致对英、法、俄的军事动态极为敏感,只需小小的火星就能立刻引起德国巨大的反应,“萨拉热窝事件”,只是这些火星中的一颗。

说白了,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一定会爆发。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