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一批批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等“逆行者”披挂出征,冲锋在前。他们有的奋战在千里之外的湖北抗疫一线,有的在家门口的病房默默奉献;有的在一个个路口站岗值班,不舍昼夜;有的守护着小区、村镇的进出通道,不知疲倦……即日起,燕赵都市报将刊发系列文章,将这些最美的身影一一勾画,呈现给读者。
“短短的3分钟,我的脑海中闪过了无数的画面。”4月4日上午,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宽城满族自治县医院的韩立军在自己的家中,聆听着耳畔的防空警报声,脑海里闪过她在武汉度过的日日夜夜。“在方舱里,我们一起面对过生死,一起经历过风雨,我和那些患者建立起的感情,已不是普通的医患关系,而是一种亲人般的情谊。”
驰援
一次毫不犹豫的决定
如今回想驰援武汉,几乎是一次毫不犹豫的决定,韩立军说,大年三十那天,她看到关于钟南山院士的视频,泪流满面。“作为白求恩军医学院的学子,我没有理由不冲在前面,有机会也要请战上前线,发扬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精神!”
2月9日凌晨2时多,她收到报名通知后便毅然报名。“其实,开始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该往前冲。”韩立军说。离开的那一刻,她从老公的眼里看到满满的都是不舍。
韩立军的大儿子刚上一年级,小儿子两岁半,平日的生活学习都由她照顾,70多岁的母亲和患病的二姑姐也离不开人。“但是老公知道我一直想去前线,他一个人将生活的重担全部挑起,全力以赴地支持我。”
2月11日,抵达武汉的第二天,韩立军第一次成了“光头军”。“为了更好防护,我们鼓励男队员光头,女队员剪成超短发,我们几乎没有犹豫,不约而同地拿起了剪刀剪掉了自己乌黑的头发。”
坚守
记下在武汉的日日夜夜
2月12日,韩立军跟随医疗队进驻武汉市江岸方舱医院,每个护理人员要照看30多个病人,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氧,发药,安抚患者,陪同检查,送早餐、午餐和晚餐、水果……虽然六小时一班,但是从出发到入舱穿上防护服再到出舱消杀,需要十多小时的时间。
韩立军以前并没有穿着防护服工作的经验,刚开始,那几近憋闷的感觉让她无所适从,经过六七个小时的工作,防护服早已湿透,护目镜也满是水汽,而她感觉几乎快要累晕了,这时一位大妈拿着手机走了过来,她和手机视频里的家人齐声向着韩立军等医护人员说:“白衣天使,你们辛苦了。”这一刻,韩立军的眼里噙着泪,身体上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内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现在回想40多天的方舱生活,温暖多过辛苦。到了最后,我们已不是普通的医患关系,而是患难与共的亲友关系。”韩立军说,从进方舱医院的第一天,她开始写日志,她的日志里没有对自己辛苦的记录,更多的是记下方舱医院里的每个病人:教大家说武汉话的本地大伯总是很热情,拿着《武汉一定赢》这本书让大家签名留念的阿姨……
韩立军知道,不一样的时刻,注定有不一样的医患关系。像她一样,方舱医院的病人们也在记录白衣天使的每一天。2月22日的夜里,韩立军正和同事忙碌着,这时她感觉有个人在身边,转头一看是一位阿姨在偷偷录视频,阿姨笑着说:“我给你们录段视频,给你们记录下这一幕。”
回归
那天的草莓是独一无二的
3月18日,韩立军终于踏上归途,可是离开并不代表结束,回来后,韩立军习惯了每天跟江岸方舱出院的人们在微信里聊天,看到他们一个个越来越好,韩立军心里才觉得踏实——曾经的患者彭忠顺已经开始了线上办公,黄小敏阿姨已经回家了,大家看到韩立军新修的发型都说她是不打折扣的美女。
彭威是在方舱时教韩立军说武汉话的人,韩立军的不少工作照都是他拍的,“我很感谢他,最让我动容的是彭威说那些视频和照片他都帮我存着,我随时可以找他要。”
在宾馆隔离的那几天,韩立军和队友们收到了陈敏阿姨送过来的纪念牌,上面写着“感恩有你”,40多个人人手一块。那一刻,韩立军的眼睛又湿润了,“回想起3月18日我们离开武汉的那天,江岸方舱患者委托代表给医疗队送来了草莓和锦旗。这饱含着武汉人民对我们的爱意。草莓我吃过很多,但那天的草莓是独一无二的!”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