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时代之三:更快更准更强,近代枪械发展高潮

自从燧发枪的发明和普及后,由于火枪发射效率的提升,欧洲军队里迅速淘汰了长矛兵,改为全部由火枪兵组成的步兵队列。滑膛燧发枪相比火绳枪有了很大进步,但仍远远不能令军队满意。

直到19世纪以前,由于滑膛枪糟糕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军队对火枪射速的要求一直排在首位,通过密集火力的杀伤来获得战场优势。18世纪末,法军首先发明了线性纵队战术,可以迅速地从行军队形展开成适合射击的线形队形,于是战争的形态发生了与冷兵器时代截然不同的变化。

图1.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

线性纵队战术形似“排队枪毙”,在18-19世纪上半叶风靡西方世界,从瑞典到普鲁士,从英国到法国,乃至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都发挥着凶猛的作用。拿破仑战争时期,由于拿破仑为炮兵出身,特别喜欢采用灵活多变的炮兵战术,促使线形战术向散兵线发生一定的转变。

图2. 图2.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美军队形

到了19世纪中叶,“排队枪毙”战术在美国内战中遭到极大挑战。由于枪械技术的持续发展,步枪开始了从前装滑膛枪向后装线膛枪的演进,射速和精确度有了极大提高,甚至出现了早期的连发近代枪械——加特林机关枪。美国内战初期,在南军凶狠的火力下,北军的密集队形被一次次打到怀疑人生。新技术催生着新的战术。

图3. 军迷重演美国内战中的南军,密集队形遭遇沉重杀伤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

枪械自发明出来后,早期枪械一直都是前装滑膛枪,即火药和弹丸均由枪口装入,枪管内无膛线。此类枪结构简单,但是弹丸和枪膛密闭性不佳,必须用枪条将弹丸和火药挤压严密后才能发射。

1520年,一位德国铁匠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在枪管内增加了膛线使得弹丸能够更紧塞在枪膛内,如此便增强了火药爆炸的推力。“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Rifle),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图4. 炮管里的膛线

16世纪以后,直膛线被改为螺旋形,发射后可使弹丸作旋转运动,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典型的如法国米涅前装来复枪,枪重约4.8千克,螺形膛线4条,最大射程914米,弹丸长形,头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于枪管口径,故较易从枪口填装,发射时火药气体使弹底部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由于线膛枪从枪口装入弹药很费时间,螺旋形膛线真正的广泛采用还是在后装枪普及后。

图5. 米涅前装来复枪

图6. 米涅来福枪的弹药

米涅来复枪威力巨大,性能稳定,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成为南北双方大量装备的步兵主要武器。然而前装来复枪仍然存在着重新装填麻烦等不利因素,1836年,德国人德莱赛完成了后装来复枪的设计,1841年,德莱赛步枪被普鲁士军队采纳并以M1841的名称列装。

德莱赛M1841型步枪采用了击针撞击子弹底火的方式引发,这已经是现代步枪的标准动作。同时M1841采用了旋转后拉式枪机,完成一发子弹的击发后拉动枪栓完成退弹壳和重装填动作,相较于前装枪的射速大为提高,据测算M1841的射速是当时各国普遍装备的前装枪的近5倍,因此后装来复枪一面世就获得了压倒性优势。

图7. 德国德莱赛M1841后装来复枪

1866年普奥战争时,曾经的明星武器米涅来复枪在战场上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普军装备的后膛德莱赛步枪轻松地击败了奥军的前装米涅步枪。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更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而前膛枪必须站着装填,因此装备后膛枪的军队拥有更多的可用战术动作。至此,后装步枪开始迅速替换流行了四百多年的前装步枪。

图8. 早期风琴炮的一种设计方案

自枪械发明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射速,除了加快装填速度这条路外,简单并排多个枪管也被广泛验证,如16-17世纪风行一时的风琴炮,就是将很多小炮管或火枪管集中在一起,由于很多枪管排列在一起很像风琴,故得名。风琴炮可算是最早的机枪,但由于实在是太笨重且装填不便,因此很快就被淘汰了。

图9. 加特林机枪的早期型号

1861年夏天,美国人加特林开始设计构思转管机枪,他将一个内有击针的圆柱形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内都有独立的击针,在旋转的同时,由下方下落的子弹将顺次被击发,这使得步枪射击的速度大为提高。加特林之名早期也被翻译为格林,故也称格林机枪或格林炮,清末北洋水师的战舰上就装备有多门用于近战的格林机枪。

图10. 博物馆中的加特林机枪,注意手摇把柄

加特林机枪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款不是单纯靠增加同时装填好的枪管数量来实现连发的近代火枪,它的出现将人类真正带入了高效率杀戮的时代。在美国内战中装备了加特林机枪的一方往往可以获得超过对手的火力优势,也进一步将“排队枪毙”的线性队列战术推向淘汰。在面试后直到19世纪末威力更强大的马克沁机枪发明之前,加特林机枪风靡全世界军界。

图11. 最后的武士里,明治政府军装备的加特林机枪,可见射手准备摇动射击,装填手正在装弹匣

在好莱坞大片《最后的武士》里,把最后的武士摧毁的,正是刚刚问世不久的来复枪和加特林机枪。应该说这部电影里冷热兵器交战的故事,在300年前的欧洲,和同世纪较早期的东亚大地上都多次上演,又一次证明了火器时代的到来是无法被阻止的。

图12. 五管迅雷铳操作想象图

明清时的中国人也设计了不少连发火枪。其中,五管迅雷铳可以拆成几个可独立战斗的部件,包括枪管组、枪机齿轮组、短矛(轴杆)、盾牌(护盾兼前固定器)和小斧子(支架),保证了枪手的肉搏自卫能力。

七星铳和五管神机等都是与之类似的转轮多管火枪,双头铳顾名思义两头都可以发射弹丸。明朝的单管十眼铳,能不用装药连放十枪,构造相当特殊。

图13. 大批装备迅雷铳的明军

清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连珠铳达到顶峰,据说可一次连发28发,可惜没有留下图纸和实物,估计是与西方同时代的风琴炮想接近的一种武器。这些连发火器的共有缺点是:它们只是单纯地把很多单发枪管捆在一起而已,提前将所有枪管都装填好。一旦发射完毕,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再次装填。

只有加特林机枪的出现,实现了弹药和枪管的分离,弹药发射完毕后,更换一排弹药,理论上就可以实现不间断的火力输出,属于枪械连发的划时代突破。

图14. 毛瑟1871式步枪

火枪的历史,随着后装线膛枪的出现就已经完结了。普鲁士士兵在19世纪中叶装备的这种新式步枪代表着一个新的、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时代,这种枪已经不能叫“火枪”了。1851年,金属壳子弹发明,淘汰了沿用150年的纸壳子弹。此后的几十年内,为了提高步枪的连发特性,许多人做了大量的尝试。

1867年,毛瑟兄弟发明了现代式的闭锁机构和供弹机构,著名的毛瑟1871式步枪诞生,直至现在,枪械的基本原理都没有什么改变。19世纪末,马克沁机枪发明,机关枪的时代到来。毛瑟步枪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直到近百年后,才从世界各地的战场里退场。

图15. 马克沁本人在操作马克沁机枪,注意脚下的子弹壳

后膛枪发明之后的战争,战场上的杀伐已经变成了比拼杀人效率的高度,李鸿章到访欧洲时,特意被安排观看了马克辛机枪射断大树的“表演”,李鸿章观后默然无语,久久才吐出一句:“太费子弹了”。中堂大人最终也没有采购一挺回去,兴许他也害怕惊扰了东方大国的诸多浑浑噩噩的子民们吧。

然而从此之后,所谓战争的艺术就完全变成了各国工业生产力和技术的比拼了,军事领域的进步随着技术革命一起飞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直到现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