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如何让“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原来秘密在这里

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禹传启 家天下”这样一句话,那么禹到底是如何将禅让制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呢?这还要从大禹选继承人说起。

禅让制时代有一种政治传统,那就是君主年龄大了就要选一位德才兼备的继承人加以培养,以便将来让这位贤者接自己的班,比如之前的尧选择舜做继承人、舜选择禹做继承人都是遵循了这种传统。

因为这一传统的存在,到了禹年老的时候,他就必须像之前的君主那样选一位自己的继承人。他选了谁呢?按照《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他没敢直接选择自己的儿子启,而是耍了一些花招。

首先,大禹选择了一位当时的贤者皋陶,准备“授之以政”。皋陶是谁呢?他就是当时主管司法的大臣,曾创造了著名的“五刑 五教”的司法制度。此人历经尧帝、舜帝、大禹三朝,可谓德才兼备,然而唯一的问题是他年龄太大了,比大禹过世的还早。

皋陶过世以后,大禹又把一个叫益的人选成了接班人,这人据说也很贤明。然而,当时的局势对益这个接班人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按照传统,老君主必须给接班人留出树立威信,巩固在朝地位的时间,比如之前的舜帝在尧帝驾崩前掌管了二十多年的政务,禹在舜帝驾崩前掌管了十七年的政务。这段“实习期”足以使当时的接班人可以平稳地接下老君主的帝位。但禹却没给益留足“实习期”,他在将益选成接班人之后,仅仅过了10年就驾崩了。

因为禹自己有儿子,所以益在禹三年大丧后,也按照之前的惯例离开京城避居到外地,然后等着众诸侯主动迎回他登上天子之位。(这只是当时一种表示谦逊的方式,舜和禹在老君主驾崩后都这样走过形式。)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却出乎益的意料:诸侯们没人按照惯例来迎接他登上天子宝座,竟然都去朝拜禹的儿子——启了,并且一起拥戴启做了天子。面对这种局面,在朝廷根基浅薄的益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

尽管益无可奈何,但天下还是有不服启的诸侯,它就是实力雄厚的有扈氏。见有扈氏不服,启立刻派兵镇压,双方在名为“甘”的地方(据学者考证,此地在郑州以北)爆发了一场大战。经过激战,启最终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自己的天子地位。从此,夏朝建立了,“家天下”正式取代了“公天下”。

关于当时诸侯们不按惯例迎接益做天子的原因,《史记》的解释是“禹的儿子启很贤明”,这明显是司马迁出于古代“为尊者讳”的传统而说的假话。说到底,启得以继位,实际上是他的老爸禹精心安排的结果。可以肯定,禹为了让诸侯支持自己的儿子,应该暗中使了不少手段,观澜说史在本文所提到的这点花招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