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
1983年6月9日,几十名工人正在广州象岗山为新建宿舍楼挖地基。突然,推土机砸到一块坚硬无比的石板,没想到,石板下居然是南越王凿山而建的石室墓。
墓主人是西汉南越国的第二代君王赵眜,一座千年来一直被寻而不得的墓葬。
厚葬汉墓千年只闻其声却不见影
由于汉代盛行厚葬,这座墓传闻陪葬甚丰。从三国时期的孙权带兵搜墓起,它就一直被盗墓贼盯着、找着,却从来只在文献中存在,一直找不到真身。沦陷时期日本历史学家也来广州找过,始终是水中捞月。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考古队踏遍了广州的越秀山、白云山及许多小山岭,也是空手而归。
殊不知,南越王竟把墓室筑在广州越秀山西侧象岗山的腹心深处,距离地面有20米。
1983年6月未打开墓顶的南越王墓
而且,即便盗墓贼找到墓葬,想要盗窃也绝非易事。因为墓的形状有点像“甲”字,上面的“田”形是墓室,伸出的一竖是长长的墓道,封墓后填满黄土和大石块,封死了墓门。另外,整个石室墓除左右耳室是掏洞砌筑以外,前后四室都是在二十米深的竖穴坑底用大石板砌筑起来的。也就是说,整个墓全被20厘米的大石板砌得死严死严。
这座两千多年前古墓,一出土便成为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为现代人展现了一段精彩南越国历史。
南越王墓墓主墓室器物出土现场
夹缝生存的南越国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建朝初期,秦国背腹受两大强敌,北面匈奴和岭南的百越。秦始皇两次派将谴兵攻伐百越,最终在公元前214年正式把岭南地区纳入秦王朝的版图,设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
南越国的开国之君赵佗便是其中一位将领。占据岭南后,他没有回朝,与秦军一起常驻百越。汉推翻秦朝之际,赵佗即出兵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宣布割据岭南,建南越国,自封南越国国王。
面对错综复杂且文化相距甚大的百越社会,赵佗采用“一国两制”和“一国多制”的政策,摆出尊重越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南越国与汉的联系也从未间断,对汉称臣,对内称王,但君王始终向往中原文化。
墓内
在夹缝中,南越国存活了93年,共五代越王。其中,赵佗在位六十七年,跨越了南越国历史的一大半,儿子都没他长寿,王位直接传给了孙子赵眜——南越王墓的墓主人。
汉朝盛行厚葬,高级贵族更是奢僭无度,第二代南越王也极力仿效。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品类,在岭南汉墓中均数第一,有青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象牙器、漆器、竹木器、丝织衣物、药石等十多类。凡是墓主生前的饮食器用、穿戴完赏之物,包括武器、礼乐器、车马帷帐、婢妾侍从(有的用明器、佣人代替)等,无不充塞其中。
在南越王博物馆众多出土文物中,以下这六件文物无论在造型、做工方面,还是文物价值等各方考量,都绝不容错过。
NO.1 文帝行玺印
文帝行玺印
墓主赵眜对汉王朝皇帝的情绪非常复杂,一方面他借鉴和模仿汉王朝礼制,但另一方面又僭越汉礼制,甚至还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
汉王朝,一般帝王逝世后才会被加封谥号。但赵眜在生前就已为自己加尊号“文帝”,并制作文帝行玺印。
这枚方形金印,含金量99%,24k金,要知道汉代以金为材质的印并不常见。而且金印钮背蟠龙疾走,霍霍有生气,正面赫然铭刻着四字篆书“文帝行玺”,书体端庄,刀法严谨。
它的重要性在于向世人宣告了古墓的主人就是《史记》、《汉书》两书记载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眜。虽然只有3.1厘米,但它却是目前西汉时期出土的最大皇帝印章,而且还是已知考古发掘出来的唯一一颗帝印,称得上绝世古墓中的镇墓之宝。
NO.2 丝缕玉衣
丝缕玉衣及出土现场
玉衣也叫玉霞,古人深信其可以保持尸身不腐,是汉代皇帝、帝后等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赵眜身着“玉衣”入葬,表明他慕效汉朝而不甘自外。
但这套玉衣有什么特别之处?
就目前汉墓考古材料而言,玉衣出土得并不多,即使出土也不完整。可南越王这套丝缕玉衣是目前唯一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共用玉片2291块,分头套、衣身、袖筒,手套、裤筒、鞋等部分。
丝缕玉衣头部
与北方的金、银、铜缕玉衣不同,这套玉衣是以麻布丝线编缀黏连而成,虽然出土时由于年代久远,所有玉片撒落一地,但考古人员以竹签串起,像夹三明治一样,还原了玉衣上玉片的位置,呈现一套完整玉衣。
有趣的是,全衣的玉片品质不一样,还掺杂假玉,除了头、手、足部分的玉片,其他不少材料用做玉璧剩下的边角料改制而成。也难怪有专家提出由于南越王赵眜走得急促,这件玉衣是临时拼凑的观点。
丝缕玉衣
NO.3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从出土的玉器来看,赵眜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玉痴”,240余件玉器遍布各个葬室,不仅仅在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玉器的构思设计、雕刻工艺也卓越超群。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这块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内环一条游龙昂首挺立,横空出世,外环的凤鸟婀娜多姿立于龙爪之上,凤鸟扭头回望游龙,演绎着古老的龙凤传说。
凤冠及尾部以抽象的纹饰似云似水延伸于内外双环间,整体构图主次分明、妙韵天成,将“天人合一”“阴阳相调”的中国古代“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龙凤呈现可以说是中国式理想最完美的构图,既体现鲜明的汉代美学风格,也反映了南越国制玉技术的巅峰水平。因此,这件重环玉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美而且美得有内涵,且标识度高,难怪南越王博物馆以这玉佩的图案作为馆徽。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徽
NO.4犀角形玉杯
汉代的玉器容器本来就少见,这件角形玉杯更是国之瑰宝,自出土后便受到广泛关注。它高18.4厘米,由整块温润细腻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器表有一生动逼真的尖嘴兽纹饰。全器布局巧妙,运用了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工精湛。
犀角形玉杯
值得注意的是,玉杯整体呈犀牛角造型,且不可直立于平面。为什么会有这个造型?
有人认为这与南越人对犀牛角的崇拜有关;或认为此物是中国古代酒器“觥”,有罚酒之用,因此不设直立;还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来通杯”的造型,应与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异域文化有关。
造型原因虽无法考究,但这件汉代唯一考古出土的角形玉杯,器物工艺尽善尽美,造型引人遐思。这件稀世之宝已被国家列入64件永久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犀角形玉杯局部
NO.5 波斯银盒
广州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从秦汉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和通商口岸。这件出土的列瓣纹银盒与西亚波斯一带的银盒风格非常接近,它从波斯来到广州也很正常。
波斯银盒
银盒盖身相合,呈扁球形,蒜头凸纹,错综有序,交相辉映的明暗对比折射出贵金属器皿独特的美。
更有趣的是,从银盒盖顶三个银锭形的小凸榫和银盒底部的铜圈足座,可明显看出材质于盒身不同。根据测试,两者银质差异很大。这表明,银盒传入国内后,又依照汉代盒盖上有钮的形制进行再设计加工。
这件银盒可以说是海淘的鼻祖,也是岭南地区最早的“舶来品”。
NO.6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
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复制品)
汉朝建立后,中原漆业大盛,用漆技术登峰造级,漆膜光滑细腻。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副通长3米的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内胎体虽已腐朽殆尽,但外漆膜仍然完好如出。可看出屏风结构复杂,气势雄伟,屏上线条流畅飘飞,宛如风动,极有中原风貌。
更吸引眼球的是屏风上造型奇特的托座构件。人操蛇托座构件,构件下半部是一个跪坐力士俑,两眼圆瞪,口衔一条双头蛇,双手各操一蛇,双脚也各夹一蛇。
人操蛇托座
对于蛇,中原人抓到,往往会丢弃,而南方古越人抓到也许会吃掉,越人操蛇则象征着祛邪避恶,以蛇文化作为典型的南越特色。有趣的是,手抓蛇的力士俑却身穿短袖汉服,体现了中原与南越的文化交融。
另外两件相似的铜蟠龙托座,由一龙、二蛇、三青蛙组成,蟠龙半蹲在托座上,口含一蛙,昂首曲体盘尾,四脚踏在两蛇构成的支座上,两蛇还各卷着一只青蛙。青蛙在古代有生殖崇拜的寓意,因下雨前会叫,所以古人会把青蛙称为雨神,除了龙、蛇,青蛙也被加入了寓意组合。
蟠龙托座
这件屏风现已按原样复制展示,它不仅器型硕大,且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的翼障以折叠构件链接,结构奇巧,还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大的实用漆木屏风。
自2002年起,铜屏风的5件构件就被国家列入禁止处境的文物之一,可见其珍贵程度。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入口
遗址上方庭院
小结:南越王墓的发现,使得文献记载不多的南越全面、真实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除了以上6件文物,还有青铜、壁画、陶瓷、丝绸、象牙等等珍贵文物,数量庞大且不乏精品。自1988年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在南越王墓原址上建成开放,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零距离参观原墓室的博物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