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淮河入海口

淮河是蚌埠人的母亲河,作为在淮河边生活了50多年的我,是喝着淮河水长大的,对淮河有着特殊感情。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条母亲河,2019年11月15日,蚌埠5位摄影人专程前往河南桐柏山和湖北随州市探寻淮河源头,找到淮河源头以后,想看看淮河入海口又成为我想进一步了解淮河动力。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所谓四渎就是四条有独自入海通道的大河。而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自盱眙折向东北,然后经淮阴向东,在今响水县云梯关入海。然而现今的大部分淮河水却以出洪泽湖汇入长江的方式进入大海,那么淮河的入海通道为何会经历剧烈变化呢?这要从黄河的夺淮入海说起。 1128年,南宋的代理东京留守杜冲在面对南下的金军铁蹄时,竟然下令掘开黄河提防,妄图以水代兵。结果致使黄河“或决或塞,迁徙不定”,给黄淮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灾祸。1194年,黄河又在阳武决口,并一路侵夺了淮阴以下的淮河水路,自此黄河开始夺淮入海。黄河改道严重破坏了自成一体的淮河水系,并使淮河进入变化激烈的动荡期。1855年,即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向东北夺大清河入海。而当时的清廷因为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对黄河决口采取了“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自此,黄河入海口重新转向渤海,而原先穿越苏北进入黄海的黄河下游河道则逐渐枯萎干涸,成为了一道高出地面数米的分水岭。

现在淮河入海水道形成了一河入江和四河入海的格局。所谓一河入江,指的是淮河从 洪泽湖南下长江入海,而四河入海中的四河是指淮沭新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淮安以东的废黄河。

2020年3月28日清晨,在一场春雨后,蚌埠5位摄影人王斌、王新民、熊志刚、周仕鹏、沈林成,在蚌埠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斌带领下踏上走访淮河入海口的旅程。这次走访淮河入海口,我们选择了走访“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两条淮河入黄海入海口。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苏北灌溉总渠工程于1951年冬开工,次年春完成。位于淮安市洪泽县,西起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闸,经楚州区,东至盐城市滨海六垛闸入海,全长168千米。它是平地开挖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

从蚌埠北上高速,经过4小时长途跋涉,11时30分,我们到达京杭大运河上的邵伯古镇。邵伯古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从古镇穿过,古镇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镇上至今仍然保留古运河一条街和老码头,给人留下古朴秀美印象, 大运河上川流不息,来来往往货船和拖船队,证明京杭大运河现在依旧是一条黄金水道。 我们在邵伯古镇走马观花参观2个小时,在一家百年老馄饨店品尝过古镇特色糜肉馄饨和蒸饺后,赶往兴化千垛花田。

下午3点,我们到达兴化千垛花田风景区。在入口处兴化影友陆凤山早已在此等候我们,在他陪同指导下,我们参观拍摄千垛花田。花田里油菜花盛开,游客云集,大家都沉醉在花海里,欣赏感受美好春色。参观拍摄到日落西山,在华灯初上时,陆凤山老师把我们安排到离千垛花田6公里处中堡小镇仙湖宾馆。中堡小镇前湖后荡,三面环水,民风淳朴,水产品丰富。晚上在银鑫饭店陆老师安排我们品尝小镇特色美食全鱼宴。有清蒸桂鱼、 红烧黑鱼,清饨汪丫鱼,水煮小杂鱼,红焖小龙虾等。

29日清晨,在中堡体验过兴化早茶,参观小镇晨景后,与兴化影友告别,沿着滨海公路前往淮河入海通道江苏盐城扁担港。中午12点到达黄海边淮河入海枢纽海口工程处。淮河入海枢纽海口工程是淮河入海近期五大工程之一,是继淮河入海口水道上,二河、淮安、淮阜、滨海枢纽之后的末级枢纽。从江苏省滨海县滨海镇黄海公路桥上,向东望去,远远地就能看到2座宏伟建筑,淮河入黄海控制闸。下公路桥在油菜花道短暂车行5分钟,我们来到控制闸上。闸分海口南闸和海口北闸,其中南闸5孔,北闸11孔。 北闸控制淮河入海水道流量,南闸控制苏北灌溉总渠流量。站在闸上,东望黄海,波涛汹涌,一望无边,海鸥飞舞,偶尔有船驶离;西看淮河入海水道和平行的苏北灌溉总渠,水面风平浪静,淮河二岸油菜花盛开,大型风力发电机随风旋转,呈现出一片祥和美丽画面。

从闸上走下,我们来到闸坝东尽头,近距离观察黄海。我们是第一次见到黄海,听海浪拍打堤坝声音,看海水撞击护坡涌起的浪花,望在海滩上踏浪捡贝壳的游客,都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在海堤上放飞无人机,拍摄记录淮河入海口的辽阔画面;回首远眺双闸,越感治淮工程伟大;再观原来灾害频发的滩涂,现已经改造成风力发电场和油菜花地,真是沧海变桑田。

在入海口拍摄到下午4时,我们赶往这次走访最后一个目的地“云梯关遗址 ”。去云梯关路上,经过一段黄河故道,现在叫废黄河,我们在河边短暂停留,拍几张照片后,继续前往云梯关遗址。 云梯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位于今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 云梯村境内。云梯关原是古淮河的入海口,在明代它曾是苏北海防重地,筑土城五座,驻兵防守。自黄河夺淮后,黄河所挟带泥沙全部由云梯关出海,海岸迅速升高。至清康熙年间海口已下移五十余华里,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已距海一百四五十华里了。故至清中叶以后,云梯关不再是淮河入海口。 我们到达云梯关遗址时,已经是下午6时,因为新冠病毒疫情,遗址暂时不对外开放,经过我们诚恳协商,说明我们探访来意,工作人员同意我们参观半小时。遗憾的是云梯关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火。1943年日寇侵华,把云梯关的建筑和周围树木全部平毁,现仅存一块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竖立的“古云梯关”四字隶书石碑一块。1987年,当地政府修建了护碑亭,将这块“古云梯关”石碑重新树立了起来。现在护碑亭已经被新建禹王寺建筑群包围在寺内。护碑亭周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大树枝叶葱笼,百鸟和鸣,亭树相映,景色醉人。古云梯关碑,蚌埠博物馆四楼展厅有复制品。

参观完云梯关遗址,天已经黑透,我们在夜色中结束这次寻访,开始返程,于23时回到蚌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