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之重新解释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师徒三人的志向。孔子问的是“志”,但是,两人的回答都是“愿”。如果将“志”译为志向,“愿”译为愿望就不合适,因为志向不同于愿望,志向表明我要干什么,是我的奋斗目标,而愿望是我对未来的期待,不等于我要干什么,别人干了,也可以实现我的愿望。结合全章来看,“愿”指的是本人的志向,不是愿望,可译为“志愿”或“我要”(下文《孔子家语》致思第八的记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子路、颜回(即颜渊)与孔子三人的志向,各有特点,分别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与人生追求。李泽厚先生将三人的志向译为: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高贵皮衣和朋友们一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回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彰自己的功劳。”孔子说:“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信任,年轻一代关怀。”

笔者认为,对于颜回志向的翻译明显不妥。李先生的这一翻译源自朱熹的解释。《朱注》: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不知道朱熹出于什么原因,对“伐无善,无施劳”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笔者的这一怀疑,根据有三:一是这种解释明显违背字的原意。伐,是讨伐、攻击之意,如武王伐纣、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等。只是当朱熹作出解释后,伐才具有了“夸大”的意思。善,是善良之意,与“有能”根本不是一个意思。施,是施加、实施之意,也从来没有过“张大”的意思。劳,是劳苦、劳顿、劳动之意,虽然意思很多,但与“有功”具有明显区别。二是这种解释不符合颜回本人的志向。《孔子家语》致思第八记载: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同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由此可知,颜回的志向是建立一个无战争、无劳役、无饥饿的理想社会,朱熹对“无伐善,无施劳”的解释,改变了颜回的志向,实为不妥。“无伐善,无施劳”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没有攻击善良的战争,没有被迫实施的劳役”,正符合颜回的志向。三是这种解释不符合人生志向的特点。人生志向表达的是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干,而不是我不干什么。“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彰自己的功劳”是一种谦逊的品行,不是人生志向。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共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早佚。今本《孔子家语》,是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晚近以来,学界关于《孔子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盛行。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和《孔子家语》相关。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早在西汉就已有原型存在、流传,并非伪书,也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而是多代孔氏学者编纂、增补的产物。

【笔者译】颜回与子路在孔子身旁侍候。孔子说:“你们何不谈一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要与朋友们共享荣华富贵,让朋友们用我的车辆、马匹,穿我的衣服、皮袍,即使用坏了、穿破了,也不觉得遗憾、后悔。”颜回说:“我要让天下不再发生攻打善良人民的战争,我要让国家不再实施沉重的劳役。”子路说:“我们想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要让老年人安心生活,安度晚年,要让朋友们互相信任,以诚相待,要让年轻人胸怀大志,奋发有为。”

附:【李泽厚译】颜回、子路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愿?”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高贵皮衣和朋友们一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回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彰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的志愿。”孔子说:“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信任,年轻一代关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