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三纲五常”和“君臣父子“的正本清源
有不少人攻击中国儒家的没有民主思想,举的例子就是“三纲五常”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面就这一说法正本清源。
我们之前说过,儒家属于人乘善法,具有善法的所有特征。那么既然是善法,怎么可能与民本对立。在事实上,中国古代都是半儒半法。那么儒家的“三纲五常”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与民本思维对立吗?
儒家中孔孟二人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讲究仁礼,对其他的没有过多描述,孟子推崇义,提出智,二人并居孔庙中,孟子明确说出,民贵君轻的说法。以及君待民如草芥,则民待军如仇寇的说法。孔孟二人并居孔庙,怎么可能理论基础完全相反?从实践上看,儒家气质浓厚的宋,明,都是君王与民共治天下,士大夫都怼的君王不上朝了,这根本就是只有在民本思想的教育下才能实现的。那么君臣父子是什么意思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文言文有同一个词先动词后名词的习惯。君君:像君王,君:君王,所以君君意思是君王要像君王的样子,臣臣同理,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父父: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子子:孩子要像孩子的样子。
三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表率,所以君王要做臣子的榜样,父亲要做孩子的榜样,丈夫要做妻子的榜样。
联系中国KMT入党宣誓就看的很清楚:在“阶级斗争”理论称霸之前,蒋介石极为推崇儒家,那么用儒家教育的KMT到底是绝对服从还是怎么解释三钢呢?
引文:特制为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务期父以教子,师以教弟,长官以教属僚,将帅以教士兵,共信共行,互切互磋,亲爱精诚,始终无间。
看见没有,这就是三钢的本来意义。
那么为何中国古代会有一些类似“郭巨埋儿”之类的孝顺故事呢?
我们看汉代的孝经:【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这是《孝经》中随便找的一段话,已经明确了敬亲爱亲为孝,母需爱,父需慈,哪里有长官意志的东西?
那么“郭巨埋儿”从哪里来的呢?元代某个读书人。
所以,我说全面儒家其实只在秦之前的中国和东边的日本。中国儒家气质浓厚的汉,宋,明同样具有一些研究意义。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国古代随便一个读书人写的东西就全部是儒家。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