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入选了《唐诗三百首》,也是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我们大家都对这首诗很熟悉。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认为这首诗没什么奇特的。事实上,孟浩然诗集作品中,这类浑健的作品寥寥无几。
这首诗写得既雄且壮,有俯视一切的气概,甚至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并列为描写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如果我不是先在课本上学到这首诗,我简直要怀疑这是另外一个人的作品了,无论是王维、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写的。
因为孟浩然的整体诗词风格,和这首的风格太不一样。
让我们用一个字概括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就是“清”字。杜甫曾经写了一首诗,对孟浩然这个前辈的诗做了一个评价:
解闷(杜甫)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其中提到“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的确是孟诗的中肯评价。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侧重描写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和闲情逸致,诗风清淡自然,这恰恰与他给人的印象是契合的。他的朋友王士源形容孟浩然用了“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个字,也有一个“清”字。如果说文如其人,那恰恰是孟浩然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看孟浩然代表性的几首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流露伤春情绪,但并没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种凄厉哀苦之音,诗中透露的,只是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整首诗清淡雅致,惹人喜爱。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写了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和主客闲话家常的情形,全诗似乎是平平淡淡写来,然而透露一片高情远致,前人评价:“通体朴实,而语意清妙”,极是。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趣。尽管在一派清闲超脱中透露出几分孤寂苦闷,但是这种情绪也是淡淡的,读完我们感受到的,还是那个“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的诗多半能用“清”概括,清透,清幽,清朗,清秒,诗中传递的情趣,和他隐逸高士的形象基本是一致的。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那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描写景象阔大壮观,气象万千,与他一贯描写的清景大不相同。而且诗中的形象,也与那个不慕名利、醉心自然的隐士不同。这里的孟浩然,希望张九龄提拔他,显然是热衷仕途、积极入世的,和一般汲汲名利的人区别并不大。
由孟浩然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对诗还是对人,我们不能用一个固有的印象看待,因为人或者是诗,都有其复杂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