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初夏,位于北京昌平沙河的“阅兵村”里热闹非凡,来自10多个受阅单位的精兵强将齐聚于此,为1984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进行集中驻训。此次阅兵是1959年之后,时隔25年举行的首次国庆阅兵。
作为徒步方队进行集中训练与最后合练的地方,沙河“阅兵村”如同一座巨大的“比武场”。在这里,每个受阅方队都憋着一股劲儿,力争在阅兵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准。
1984年初夏,位于北京昌平沙河的“阅兵村”里热闹非凡,来自10多个受阅单位的精兵强将齐聚于此,为1984年10月1日的国庆阅兵进行集中驻训。此次阅兵是1959年之后,时隔25年举行的首次国庆阅兵。
作为徒步方队进行集中训练与最后合练的地方,沙河“阅兵村”如同一座巨大的“比武场”。在这里,每个受阅方队都憋着一股劲儿,力争在阅兵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准。
1984年5月初的一天,就在“阅兵村”各部苦练之时,一支队伍的到来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身材挺拔,气宇轩昂,刚一进“村”,就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与众不同。这是仪仗大队自成立以来,首次组建受阅方队,参加国庆阅兵。
为了检验受阅部队的阶段性成果,“阅兵村”指挥部组织了一场单兵队列基础动作评比。评比中,“压轴”出场的仪仗兵动作干脆利落,分毫不差,让人过目不忘,他们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这次评比的第一名。
很快,第二次考核到来了。这次,仪仗方队首位出场,与上次考核一样,动作标准潇洒的仪仗队再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此时,坐在一旁观摩的海军学员方队总教练孙国桢突然站了起来,表示仪仗方队横排面人数比其他方队要少,而且使用的是小而稳固的冲锋枪,所以队列看起来才更加整齐。
面对质疑,仪仗方队二话不说,当即将横排面扩大到104人,同时把冲锋枪换成枪身更长也更重的步枪。只见仪仗方队不受丝毫影响,以排山倒海之势,刀切一般的整齐,完成全部队列考核动作。更为热烈的掌声后,“阅兵村”里所有人都对仪仗方队心服口服。
仪仗大队是第一个出场的方队,因此担负着擎旗重任。与徒步方队的分列式相比,擎旗手的动作难度无疑更高。历史的重任落在了时任仪仗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程志强的身上。
此次阅兵的“八一”军旗,旗杆以铝铁制成,高6米,直径3厘米,重7.5公斤,加上舒展的军旗和风的张力,瞬时重量足有100斤。
▲想把军旗举好了,得要加大难度,我把钢管上打上眼,往里面灌沙子。
然而,刚练了一段时间,程志强就发现了问题。 由于灌上的沙子都跑到了旗杆下部,虽然重量更沉,却也让旗杆更加稳固,达不到在恶劣天气,尤其是大风天气下擎旗的训练效果。 于是,程志强又把水壶灌满水,挂在钢管上面,同时在全身绑满沙袋,以锻炼自己的绝对力量和平衡力。
功夫不负有人心,几个月的苦练,哪怕是狂风大作,程志强手中的军旗也可以做到顺风不快,逆风不慢,横风不摆的最高标准。
1984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当天,当嘹亮的军歌响起时,气宇轩昂的程志强手持全新的“八一”军旗,抬腿带风,落地砸坑,踢着威武的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程志强身后,由仪仗队队员组成的军旗方队。“山的雄姿,海的壮阔”,这是阅兵式后,新闻媒体对仪仗方队的赞誉。
1986年10月12日,是中英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英国君主历史上首次访问中国。
这一天,女王特意穿上了红色礼服,看起来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红毯之上,女王第一次目睹了中国仪仗队的威武英姿。
按既定日程,在完成北京的访问后,女王夫妇还将在西安、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参观访问。在完成西安的访问后,女王在上海杨树浦码头举行了对中方的答谢宴。答谢宴是在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上举行的。
晚上7点,当众多宾客来到码头,准备上船时,人们发现,在码头与游艇间的一小块浮水平台上,赫然矗立着一位身穿水兵礼服的中国士兵。
▲当时迎接伊丽莎白女王的时候,仪仗队精神特别足,动作特别齐,受到了伊丽莎白的赞许。所以她就提出到上海、广州的旅行,要有仪仗兵随同,仪仗兵随同她,她有一个光荣感,自豪感,还有一个安全感。
英国女王亲自让中国仪仗兵作为自己的仪仗卫士,这是莫大的光荣,更是巨大的考验。仪仗队领导经过反复挑选,最终决定由训练标兵解绿江来执行此次任务。
答谢宴当天,午时刚过,游艇便已靠岸停泊,此时的解绿江已经站在浮水平台上静静等待女王的到来。由于答谢宴安排在晚上7点进行,独自一人的解绿江一站就是数个小时。傍晚,当女王步下舷梯,准备向各方宾客致意时,却突然停下了脚步,中国外交史上精彩绝伦的一幕上演了......
在伊丽莎白二世下船的同时,解绿江一个潇洒漂亮的举枪礼,吸引了女王的目光。她知道,眼前这位中国仪仗兵已经在浮水平台上以标准军姿站立了6个多小时。
对仪仗大队而言,除了迎送外国领导人的仪仗司礼任务,他们还承担着重大节日或外宾来访时献花,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去世时抬放灵柩的相关任务。
▲1992年,聂荣臻元帅逝世。当时我们仪仗队接到抬灵柩这样一个紧急的任务,为老元帅送行。
最后,经过研究,大家根据仪仗兵和中式正步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沿用至今,被称为“小正步”的中式礼步。(中式礼步礼步要求行进过程中,腿要绷直,脚尖上翘,脚跟距地面约30厘米,平均步速,是每分钟24步到30步,步幅是55厘米。)
庄重大方,威严肃穆的中式礼步使用场合非常广泛,除了外国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等重大场合都少不了礼步的身影。
这是仪仗大队夜训中不怎么常见的一幕:在两侧行举枪礼的礼兵的注视下,18名仪仗兵,两两一对,手挽着手,缓步行进。庄重肃穆的训练气氛告诉我们,这并非一次普通的训练。为准备2019年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的任务,队员们正在营区内进行着最后冲刺。
按规定,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要求抬花手使用规格、难度都更高的礼步。在庄严、舒缓的《献花曲》的伴奏下,他们要手持2米多高,足有160斤重的花篮,迈着礼步,将花篮摆放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
由于任务过程中,抬花手的余光会被硕大的花篮遮挡,因此为了步调一致,队形齐整,训练中,他们会采用手挽手的方式,进行礼步训练。
为了更接近“实战”,没有现成的花篮,队员们就用重量相近的钢架替代。由于礼步步频只有正步的四分之一,抬花手在负重行进时,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单腿支撑。
动作潇洒而不失威仪,神态庄重又饱含深情,在日复一日,不分昼夜的苦练下,2019年9月30日,抬花手用自己的无悔青春为先辈英烈送上了最深切的缅怀。
在仪仗大队60多年的历史中,有太多的精彩瞬间值得铭记。但是,这其中最让他们骄傲的,却不是阅兵场上的雄姿英发和司礼任务中的国之威仪。
这是陈列在仪仗大队队史馆中的一面锦旗,“军旅标兵”四个大字昭示着它的与众不同。1992年3月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北京卫戍区仪仗大队“军旅标兵”的荣誉称号。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有团级以上单位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荣誉。军旅标兵的至高荣誉,仪仗大队受之无愧。这既是对他们几十年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最好肯定,也是仪仗大队在新的历史阶段下的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