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报告:技术类知产维权周期长问题已有效改善

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年度报告(2019)》发布,从案源地区分析来看,案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知识产权法院。《报告》称,上述数据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涉技术类知识产权的经济活动越活跃,相关纠纷也越多。

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年度报告(2019)》(下称《报告》)发布,从案源地区分析来看,案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知识产权法院。《报告》称,上述数据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涉技术类知识产权的经济活动越活跃,相关纠纷也越多。

此外,《报告》还显示,法庭2019年审结的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仅为73天,技术类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占比最高

南都记者关注到,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揭牌成立,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个在最高法院层面设立的专门化知识产权审判机构,行使统一审理全国范围内专利、垄断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的终审职能。

《报告》显示,2019年,法庭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1945件,审结1433件,结案率73.7%。其中,受理民事二审实体案件962件,审结586件;受理行政二审案件241件,审结142件;受理管辖权异议二审案件481件,审结446件;受理其它类型案件261件,审结259件。

从案源地区分析来看,案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376件)、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97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143件)。《报告》称,上述数据大致反映出技术类知识产权纠纷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并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涉技术类知识产权的经济活动越活跃,相关纠纷也越多。

此外,在法庭受理的962件民事二审实体案件中,占比较高的纠纷类型分别为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47.2%)、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24.3%)、涉计算机软件纠纷(14.8%)。

二审平均审理周期73天,改善维权周期长问题

从审理周期看,《报告》显示,2019年,法庭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73天,管辖权异议二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29.4天。法官人均结案39.2件。

《报告》称,由于民事与行政程序交织、技术事实查明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周期一般比较长。法庭2019年审结的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仅为73天,也意味着技术类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知识产权法庭庭长罗东川在答记者问时称,法庭不仅在法庭内部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还推动在全国范围内促进技术调查人才按需流动,发挥最大效用。法庭牵头筹建“全国法院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库”,建立“全国法院技术调查资源共享机制”。

涉外案件欧盟国家最多

《报告》还总结了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理情况。2019年,法庭共受理174件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其中,民事二审实体案件50件,行政二审案件52件,管辖权异议二审案件71件,其他案件1件。

按地域统计,涉欧盟国家75件,涉美国54件,涉日本15件,涉韩国4件,涉加拿大、以色列各2件,涉澳大利亚、南非各1件,涉港澳台20件。

此外,法庭共审结98件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其中,审结的实体案件为35件,外方当事人胜诉(包括部分胜诉)21件,港澳台方当事人胜诉3件,内地当事人胜诉11件。

最高法知产法庭裁判规则库上线

南都记者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规则库(“知己”裁判规则库)也正式上线,择机将向社会开放。

据介绍,“知己”裁判规则库是我国首个专注于收录、整理、发布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规则的数据库。首批上线的规则收录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2019年作出的最具典型意义和指导意义的一批裁判文书和裁判规则。

同时,“知己”裁判规则库创新绘制了技术类案件审判“规则脑图”,直观呈现规则全貌,通过在裁判规则库进行检索或以规则脑图进行指引,能够迅速获得明确的裁判规则以及裁判文书,以便进行“主动式学习”,较快地掌握规则体系。

南都记者 刘嫚 发自北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