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收官 | 总导演秦博谈如何用12个节点讲述“一生”

见微知著,用生命中诸多“第一次”串起人生轨迹,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温情和感动传递朴素的生活哲学。

作者:杨晓彤

“我觉得我的一生,平淡而有意义。”伴随拍摄对象的这句自白,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迎来最后一集,在《告别》尾声,《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分集中的画面一一串联起来,一个人漫长而又珍贵的一生,就这样在温情中驶过。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昨晚(4月1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出品,央视网视频中心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正式收官。从一月份开播至今,《人生第一次》因为不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观众大呼“太费纸了”,形容的就是这份感动。而在播出期间,原计划春节后继续补拍、剪辑、配音等制作安排,也因疫情进行了调整。

收官之际,广电时评(ID:GDSP360)对正在武汉拍摄纪录片的《人生第一次》总导演、总撰稿秦博进行了专访。

特殊视角下的“平凡故事”

从哇哇啼哭到坦然写下遗嘱,《人生第一次》完成了对于人生中颇多重要时刻的节点式观察记录。12集,12个主题,既有宏观群像的展现,也有微观个体故事的讲述,在秦博看来,每集选择呈现两到三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可以增强分集故事可看性。

“人生很长,更多的时候是波澜不惊,这样片子的张力就会被生活磨平,反而不好拍。拍摄普通人的生活要有很高的敏感度,上班、买房这些事我们都经历过,但要捕捉到独特的视角,这就是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能不能让熟悉的东西展现出不一样的地方?这是考验我们的地方。”谈及拍摄中最大的难点,“敏感”是秦博提及最多的词汇。

这支拍摄过《人间世2》的团队,率先带领观众走进了产房故事,与出生的“疼痛”相比,《人生第一次》更想呈现的是生命中的那些温暖。暖色调的镜头、抚慰人心的旁白,还有那首被网友称为片中万能BGM的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都将人生中的这些故事引向更为灿烂的一面。

《上学》中关于“长大”话题的童趣问答让人忍俊不禁;《结婚》一集中,在上海人民广场著名相亲公园街采爱情和婚姻话题时,男女老少对于婚恋观的回答一下子让镜头感满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拍摄《买房》故事时,镜头直接把与拍摄对象闲聊的摄影师记录下来,年轻人对于房子需求的讨论,其实也是我们对于“家”这一概念认知的碰撞。

客观观察蹲守记录之外,《人生第一次》时常会有这些围绕“议题”展开的延伸补充,“这是我们喜欢的模式,因为它逼近真实。专题策划类的纪录片拍摄不分好坏,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未知和预判如何平衡,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秦博说。

预判需要将策划内容提前,面对未知,就需要拍摄者有足够的“敏感”。画风颇为欢快的《退休》一集就得益于前期的策划,“之前策划的时候,这集就是奔着幽默去的,老年大学里会有一些好玩的点,当时选择拍摄地定的就是东北或四川,因为风格会比较欢脱。”这集片头,“招生”广告般的剪辑方式瞬间将观众吸引进这所老年版的热血高校,失明老人写下的诗词《念奴娇·共享单车》等故事细节,又让《退休》一集始终带着些对生活的热爱。

对拍摄对象的敏感,十分考验拍摄者的记录素养,《养老》中的一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在老人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养老院时,旁白这样念道:

“鞋27双,带走了7双,衣服150件,带走了84件,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书10本,都没带。全新又未知的生活,开始了。”

比起用对白或是文字描述老人此时的心情,这些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数字,更能表露出一个人当下的心境。“观察纪录片,我们特别想记录一个老人去养老院的时候,她会带走什么东西,什么对她是重要的、必须的,这些东西,我们有意识做了一个记录和统计”,拍摄时要敏感而细腻,讲述时要冷静而客观,在这些信息量的叠加下,纪录片中真实的力量,也就自然被放大了出来。

不平凡的“第一次”

平凡的生活故事要找寻特殊的视角和方式进行讲述,而特殊群体的故事,在拍摄时就要应对诸多的不确定性。

在12集篇幅中,令秦博感触颇深的是《长大》《当兵》《上班》和《告别》几集,“这些大多讲述特殊群体的故事,尽管它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但他们所经历的选择和挑战会让人触动。在人生的共性和特殊性上,《人生第一次》在选题上也有一个选择,有几集做了特殊化处理。”

《长大》一集中,大山里的孩子在人生第一次写诗采风后写下自己第一首诗歌,这是他们对他人打开心扉的一种方式;在军营驻扎三、四个月,跨越半年拍摄下的《当兵》故事,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的空降兵新兵生活,而这也是12集中拍摄周期最长、难度颇大的一集。

不仅取材要特殊化选取,与画面相得益彰的旁白也要根据素材内容调整构思方向。以残疾人客服群体为拍摄对象的《上班》一集,就在叙事结构、旁白内容做了不同于其他故事的设计。“我是河南人,看到画面里小镇青年的生活特别有感触。双十一当晚,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屋子里的光线和彩色键盘的光影交织在一起,我看这个素材的时候觉得很魔幻,这就像一个童话里的魔法,撰稿时就做了影像化表达,整体内容上把关键性瞬间整合,进行了倒叙处理。”

“午夜,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那道鸿沟,消失了。”

从双十一忙碌的客服场景开场,到引入这些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最后又回到双十一的狂欢做收尾,《上班》一集在正常生活秩序和特殊境遇中来回穿梭。镜头的魔幻感来源于对这份生命韧劲儿的敬佩,哪怕被电脑另一端的顾客谩骂,可被社会平等对待的他们,就在这里进入了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轨道。

受疫情影响,团队的拍摄、剪辑也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没拍完的素材需要更改拍摄计划,赶播出时间的内容要尽快完成制作,年后,在家隔离的剪辑师就完成了一次云剪辑。远程操控电脑,剪辑师在只能看见电脑画面却听不到素材声音的情况下,用将近15天时间完成了《进城》一集的后期制作。“剪辑师完全凭借内心的节奏,这就得对素材足够熟悉”,秦博说。

“这是在疫情中完成的平凡人生活记录的纪录片,看纪录片素材时恍如隔世,平凡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人倍感珍惜。《人生第一次》是比较温情的中国人情感表达的纪录片,纪录片也发挥了它宁静的力量”。正如旁白描述的那样,云卷云舒,游历人间,在这满是细节的人生之路中,继续朝前走,去经历那些等待你的“第一次”,推开一道道世界之门。

编辑 | 朱晓乐 饶文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