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干群同心 补齐短板

本报记者 朱海 文/图

春至金平,目之所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地处滇南边境山区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经过数年努力,截至去年末,全县未出列贫困村降至1个,未脱贫贫困人口降至1331户451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6%。

日前,云南省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根据省、州部署要求,金平全县上下凝心聚力,一手抓脱贫,一手防返贫,攻克最后难关,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产业带动 精准帮扶

鸡刚打过鸣,金水河镇龙骨村委会贫困户李绍华已在房前空地上搅拌起甘蔗肥料。“苗期管理马虎不得,按时按量施肥,来年收成才更好。”他手里忙着,脸上笑着。

一个月前,县里的榨糖厂来村里挨家挨户收购甘蔗。每吨450元的收购价,为李绍华家带来了4万多元收入。“这些钱一部分供孩子上学,一部分用来扩大种植规模。照这个势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李绍华满怀憧憬。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金平县持续巩固橡胶、香蕉、甘蔗、油茶、人工商品林、生物药材“6个10万亩”长效主导产业,组建培育451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贫,夯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传统优势产业稳步推进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的新产业方兴未艾。

汽车行驶在勐拉镇,开阔的坝子上,瓜果蔬菜基地呈带状分布。利用地势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灌溉水源充足等条件,当地引入陕西恒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采用订单模式发展蔬菜产业。

“公司发布单品种植计划清单供农户选择,并免费提供种子及种植、管理、采收等培训,还负责统一回收、包装、销售产品,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种植户曾明华说,由于生长周期短,大量冬早蔬菜源源不断远销西北多省,供不应求。看到收益不错,此前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也纷纷转型加入。

统计显示,去年至今,恒润公司在勐拉实施蔬菜种植830余亩,涉及种植户约223户892人,其中贫困人口30人。

搬迁安置 强化支撑

在金河镇至金水河镇的二级公路边,坐落着13栋6层住宅。周边,停车场、人行道、绿化带、篮球场、垃圾桶、宣传栏等场地和设施齐全,幼儿园、医务室、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正加紧建设。

这片区域是投资1.33亿元建设的金水河镇伉偭特色小镇,属于金平县重要的易地扶贫搬迁点,距金水河口岸仅几公里,承担着县内多个乡镇的439户2096人的集中安置任务,其中“4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达350户。

从铜厂乡勐谢村委会松林坡下寨村民小组搬来的贫困户李绍忠,带着记者来到他的新居。按照家庭人口数分配的四室一厅的住房,结构合理、宽敞明亮。“以前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饮水困难,生存条件恶劣。”看着影像图册里旧房子的照片,李绍忠不停感叹,从没想过能住上现在这么好的房子。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此,金平县委专题研究,县委书记挂包伉偭特色小镇,成立县乡两级工作专班逐户沟通协调搬迁问题。同时,由人社部门定期开展电商、焊工、种养等技能培训和组织外出务工,并利用房屋一层空间招商引资建立扶贫车间,实现搬迁户稳定就业。

截至目前,全县6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730户12127人,已全部搬新拆旧。纳入改造的26445户农村危房已全部竣工,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

冲刺攻坚 决战决胜

总面积2700平方米,地上5层、地下1层,单间教室面积比原来增加近一倍,整栋楼配备多媒体信息箱。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工程量不算小的勐拉小学综合楼从建设到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仅用时半年,及时解决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舍紧张的问题。

勐拉小学综合楼的建设速度,是金平县全力冲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县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做到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

对未脱贫的1331户4513人贫困人口逐户研判、分类施策,确保6月底前全面达标脱贫;有针对性地制定关于做好决战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的通知,对“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开展排查整改;制定下发挂牌作战方案,把责任压实和任务分解到39名县处级领导及行业部门、13个乡镇;采取挂联干部购买综合保险、民政兜底(救助)政策、各乡镇设立不低于50万元精准防贫救助基金的方式,构建“保险+政策+基金”三位一体防贫机制;根据省、州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下发百日总攻行动方案,全面夯实“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的同时,进一步细化责任分解,强化行动力度,着力提升人居环境、收家治家、内生动力、增收创收等。

“经过一系列措施和努力,目前,全县脱贫退出各项短板已经基本补齐,涉及指标已经基本达标。”金平县委副书记陈黎说,脱贫攻坚时不我待,接下来,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一定继续保持当前精神面貌和干事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攻克最后堡垒,提高脱贫成色质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