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之于非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遍地烽烟,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的战乱时代,对于战争,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体上可分为反战、主战、慎战三派。道家与儒家都是明确反对战争的,孟子、荀子猛烈抨击了战争给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为黎明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老子发出了“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感叹。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等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战争持肯定态度,商鞅有言:“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止杀,虽杀可也。”“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韩非也认为战争能够壮大国力,指出“不战攻,则国何利焉?”。
战国后期,随着战争强度的加大,军事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司马穰苴(ráng jū)、孙武、孙膑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虽然他们是通过战争实践来完善自己的军事思想的,但是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却并非主战派,而是主张慎战,即肯定正义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是“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一贻误农时,破坏生产。农业是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二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yì)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三残害无辜,掠民为奴。
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jìng)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yǔ xū)靡,妇人以为舂酋(chōng qiú)。” 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
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未完待续……